泉州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峡飞人王人瑞逝世前,他牵挂的是再回 [复制链接]

1#
康莱实业白斑净抑菌液 http://www.bdfmall.com/m/
王人瑞来泉旧照(王人瑞家人供图)核心提示11月5日,“海峡飞人”王人瑞逝世,享年93岁。追思会于12月8日在鲤城区象峰巷举行,上百人来到现场悼念老先生,一个多小时的追思会结束后,还有不少人留下来追忆他生前的贡献和付出。自从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到祖国大陆探亲以来,王人瑞30年来跨越海峡已有余次。王人瑞的家人告诉记者:“逝世前夕,父亲最牵挂的仍是再回一趟泉州,听听这里的乡音,看看这里的老厝。”曾与其共事的老同事回忆,王人瑞回泉工作起来常常熬夜,如此高龄的老人为收集族谱、书写泉台两地著作不遗余力,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实在令人钦佩。□泉州晚报记者陈森森常熬夜著书立说化身“飞人”越海峡王人瑞,年出生,自小就在泉州读书。年,考入国立海疆专科学校会计银行专业。年台湾光复后,22岁的王人瑞作为首批赴台的工作人员入驻台湾,本想2年后回乡。由于两岸的分隔,一别故乡竟是41年,年9月18日,王人瑞首次回乡,已是花甲之年。王人瑞生前为收集整理族谱不遗余力“乡愁是一道浅浅的海峡”,对于王人瑞老先生来说,这辈子的故乡情结,又怎能以一个愁字形容。在他小小的书房里堆满了回忆泉州、回忆母校的书籍,王人瑞在为自己第次回乡而写的《百感交集》一文中写道:“返乡缘起于感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摇篮血迹之地,其所以值得珍视,所以我回乡百次是回馈故乡、回报乡亲、联络乡谊。”就为这浓得化不开的乡愁,王老先生不辞辛劳穿梭海峡两岸余次,期间不仅为祖祠的建设奉献心力,而且多年苦心收集史料修编族谱,让后人记住自己的根。王人瑞总是对后辈子孙说,自己有着中国心、中国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修谱,也是想让后代永远记得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根。”年过六旬的马露霞说,自己跟随王老先生工作20多年,相当于他的学生。“王人瑞先生是为两岸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令人尊敬的长者,他的爱乡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都是晚辈学习的榜样。”王人瑞工作起来便“无止境”,常见他熬夜为泉台两地的文化交流著书立说。“工作节奏比年轻人都快,想做什么都是立马行动,决不迟疑。所有的文件夹、所有的书籍,他都自己整理得有条不紊。”马露霞说,“如此高龄的老人为收集族谱、书写泉台两地著作不遗余力,实在令人钦佩。”少小离乡赴台湾手绘地图解乡愁“一湾海峡水,隔断回乡路”,在鲤城区象峰巷王老家里,珍藏着王人瑞一手绘成的《原泉州城区鸟瞰图》和《晋江县全图》两张地图,这是他为了排解思乡之愁,在台湾时凭记忆亲手绘制,大街小巷、名胜古迹都标得非常清楚,而且比例也基本正确。王老先生早年在台湾手绘的《原泉州城区“年,父亲成为首批入驻台湾的大陆财会人员,原定计划工作两年。”王人瑞的三子罗振铭(从母姓)介绍,当父亲即将期满返乡时却没法回来,至此,漫漫的思乡情绪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年,已经在台湾生活近32年的王人瑞凭借读书时的记忆,手绘一幅“泉州城区鸟瞰图”。之后,这份手绘地图也成了同住异乡的乡亲们共同的思乡慰藉。“虽然时隔30年,当时年过半百的父亲,手绘泉州地图却仅仅用了7天时间。”罗振铭说,“那时候,家里只要来了泉州籍的叔叔阿姨,肯定都会去看一看纸上的古城区,就像看集体照一样,诉说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难忘的童年往事。思乡心切,一谈到家乡的事情,他们的眼泪经常夺眶而出。”而地图终究无法穿越海峡,王人瑞一心渴望着重踏故土的那一天,而这一等,就是41年。三十年的回乡路见证交通新变化年9月18日,离乡41年又两个月后,适逢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时年63岁的王人瑞第一次重返故乡。王人瑞带着妻小从香港转机到厦门机场,花费近5个小时。王人瑞首次回泉带的孩子便是罗振铭。罗振铭回忆说:“我记得特别清楚,从厦门回泉州的时候,一路黄土飞扬,中间下车休息吃饭时,饭菜上都有一层薄薄的黄土。当时路况特别不好,整个人都是随着车一跳一跳,可以说是一路‘跳回鲤城的。”回乡路途曲折,常要花费一整天时间,但旅途劳顿并未减弱王人瑞回乡的情感。王人瑞的五子王明智拿出一沓表格给记者看,上面记载着其每次回泉的时间和行程安排,记录着年到现在余次跨越台湾海峡的不平凡历程。对王老先生来说,做记录最初是源于从事会计师工作的职业习惯,却让他和家乡贴得更近,也真实诉说着他每次回乡的不易。事实上,王人瑞30年的回乡路,见证了两岸交通的变化,回乡路变得越来越顺畅了。泉州泉台民间交流协会秘书长林敏欣慰地说:“过去从台湾回泉州都要经过第三地,如在韩国、日本、菲律宾以及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多个地方转机,一趟路费就要花费2万元台币。年实现‘小三通’后,坐飞机从台北到金门后,坐船到厦门,再坐车回泉州,来回花费不到千元。再后来,泉台两地已有直飞的航班,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对王老来说,再也不是思乡的阻碍。”交通变得如此方便,王人瑞老先生只要一有空便“飞”回泉州。倾尽心血编族谱为让后人不忘根王人瑞是开闽三王王审邽的第三十九代裔孙,又是长房长孙。按规矩,他从小就和长辈一起到三王祠祭祖。年春祭时,他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俨然像成年人一样参加庆典。王人瑞身穿黑色长袍马褂,庄重肃穆地向先祖敬香鞠躬。(王盼琛摄)“父亲说,那时他还领了两枚银元的红包,连同全份的祭品领回家中,之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祖祠从此就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罗振铭说:“年,父亲到泉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记忆中的祖祠,但那一年他并未找到。第二年,他通过族人王爱琛协助,他找到了三王祠。”那时看到的祖祠破败不堪,而且有一家塑胶厂在里面生产,王人瑞感到十分心痛。令人欣慰的是,上世纪90年代,祖祠重建。王人瑞写了很多关于他与泉州的书籍同时,为完成修编《泉州开闽王氏通谱》,王人瑞老先生不断往返台湾与泉州,到各地苦心收集历史资料,实地探访先人遗迹,为子孙后代寻根、溯源,不断搜集、整理、考证和编校,而光校对文字,前后就花了5年时间。“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到海外到世界各地,还怀念我们的祖国,这是因为我们有族谱,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祖国,想着我们的故乡。”每每谈及族谱,王人瑞总会时时强调它的重要性。因为他无私的付出,修编族谱,不仅让泉州开闽王氏有了自己编印、资料较为齐全的通谱,而且让台湾和大陆血脉相连有了最好的明证。30年里,王人瑞频繁跨越台湾海峡,为祖祠、为三王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做各种努力,做的事情多得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他也坚持每年来参加春祭和冬祭庆典。王明智说:“大家都说父亲生前跨越海峡多次,是单指到泉州多次。其实,一来一回,这样算是跨越了多次。”热心两岸文化交流毕生著作捐给故乡身兼台北晋江同乡会荣誉会长、台北市晋江同乡会的创会会长等职务,王人瑞热衷于在两岸之间搭桥牵线,年,他开始带团前来北京和泉州等地进行交流活动。“自从第一次踏上回乡之途,王人瑞老先生就往返于泉台之间,曾带数十个台湾团体回到大陆来交流、考察、走访。”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傅圆圆女士回忆道,她经常在泉州接待来自台湾的同胞,二三十年下来,便与王老先生结下深厚的友谊。同时,身为台湾知名注册会计师,王人瑞也很关心祖国大陆的会计师制度迅速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问题。每次他回乡都要与大陆同行切磋交流。由他牵头发起的闽台会计师研讨会已举行了多届。随着年纪渐长,王人瑞越发珍惜在泉州的时光。每次回乡,除了参加学术交流会议,还应邀担任大学客座教授,到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黎明大学讲课。同时,他还慷慨资助泉州的公益事业和困难学生入学。年1月,王人瑞老先生将一批个人记事本、著作、家书和闽台往来文件等共计93卷材料,捐献给鲤城区档案局,里面包含了王人瑞从菲律宾回国后的童年、高中、大学以及在台湾时期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记录,以及闽台两地的民俗文化等。其中《民俗与我》《晋中与我》和《泉州与我》等书籍记录了他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两岸同胞之间的深厚情谊。鲤城区档案局局长李晓端表示,两岸交流以民间往来为主,且民间记录的档案更加原汁原味,但也存在收藏分散、收集难等问题。王人瑞老先生提供的材料弥足珍贵,进一步反映泉台频繁的交流和两地文化、生活、习俗实况。此外,王人瑞还先后动员他的子孙前来泉州:年,他的次孙到华侨大学就学,年,他的大儿子一家人也从新西兰返回泉州团聚。“老一辈的泉州人到境外拼搏,年老都期盼落叶归根”,追根溯源,是王人瑞老先生数百次往返两岸的主题。王明智说:“今年4月份父亲才回了一趟泉州,但回台湾之后,父亲身体每况愈下。逝世前夕,他最牵挂的仍是再回一趟泉州,听听这里的乡音,看看这里的老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