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泉州奔跑70年追梦新时代泉州晚报
TUhjnbcbe - 2023/6/28 19:12:00

追梦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年12月在泉州举行的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央视名嘴*曾郑重推介:“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这样一座城市,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栉风沐雨、艰苦创业,到新时代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新福建建设部署,奔跑不止、奋斗追梦。

这样一座城市,用70年的爱拼敢赢,实现经济实力全面跃升:地区生产总值从年的1.33亿元,跃升至年的亿元,连续20年居全省首位;人均GDP从61元跃升至元。

这样一座城市,经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之旅,仍保有初心,传承文化保护薪火,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接续办好民生实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一个个可感可知的现实,展开一幅高质量、高颜值的发展蓝图。

泉州大坪山郑成功塑像(陈英杰摄影)

产业进化

从“三闲”起步到七大千亿集群

变革,是泉州人涌动不息的基因密码。

穷则思变的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泉州巧借侨乡优势,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从“三闲”(闲房、闲资、闲置劳动力)起步,点燃民营经济的星星之火,开启了全国闻名的“晋江模式”。

泉州港石湖港区集装箱堆场(陈起拓摄)

在这片孕育“晋江经验”的热土之上,有了*策阳光雨露的呵护,产业的种子一旦发芽,便能长成参天大树。当初小作坊里的敲敲打打,沿着产业链上下游迅速延伸,以产业链分工、专业化配套、产供销合作等形式扩散,形成了“一县为主、多县分布、*配套”的产业集群。40年间,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在泉州成形成势。年,全市制造业总产值达1.7万亿元,占GDP比重的“半壁江山”。

位于晋江的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内,自动落筒机纱车正在作业。(陈起拓摄)

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成为发展大潮中最美的浪花。放眼全市,晋江的纺织、鞋帽、食品、建陶业风生水起,石狮的纺织服装蜚声国际,南安的建材、水暖引领风骚,惠安的石雕、建筑畅销四海,安溪的茶叶、藤铁工艺香飘万里,永春的芦柑枝繁叶茂,德化的工艺陶瓷声名远扬……色彩斑斓的县域经济板块,在泉州“星火燎原”。

安溪茶园(陈英杰摄影)

岁月更迭、场景变换,泉州人的自我革新却从未止步。无论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泉州民营企业始终立足实业、根植本土、抱团发展。当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初露端倪,泉州*委*府便迅速吹响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

(陈英杰摄)

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等众多“机会窗口”,对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融入“数控一代”大潮,泉州顺势而动,传统产业与智能家居、大数据、纳米材料等深度融合、插上创新与智能的翅膀,重化板块根深叶茂、向新材料和精细化工挖潜,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石墨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制造服务、消费服务、文旅服务等新业态蓄势待发。

位于石狮的通达智能硬件项目分拥有大批计算机数控加工机床,具备强大的加工能力,生产智能手机精密金属外观结构件、汽车饰件和3D玻璃等。(陈起拓摄)

截至目前,高新板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家,科技小巨人领*企业家,引入的40家高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关多项;重化板块,预计至年产值可达亿元。

环境升级

从“有什么事我们扛”到办企业“零费用”

亲清*商关系,是泉州的另一件“传家宝”。

改革开放初期,晋江陈埭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囿于当时的*策环境,“投机倒把”等非议声四起。“你们干!要坐牢,我们去!”正是晋江*委*府的力挺、镇领导的郑重表态,给乡镇企业家们吃下“定心丸”,造就了陈埭“乡镇企业一枝花”的传奇。

泉州纺织鞋服业顶起传统产业大片天(陈英杰摄)

关键时刻帮一把,重要环节送一程。多年来,泉州*委*府始终为发展保驾护航,改革举措不断,营造优良环境一直在路上。

近年来,国字号“五区”——国家级金改区、综改区、海丝先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优势叠加,带给泉州全方位的机遇和增长力。特别是获批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泉州更致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清理规范行*审批申报事项、工商注册便利化等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泉州服务扶持企业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年起,商事制度改革拉开帷幕,集群注册制度的推出让年轻人实现了零成本创业,“先照后证”、“五证合一”、简易注销等十余项*策,降低准入门槛,加强市场监管。年初,泉州出台一份仅多字的惠企文件,据测算,这“一页纸”就可以撬动亿元企业利润再投资。

放眼全市,更多惠企便民的可喜变化正悄然发生。今年8月1日,泉州正式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开办企业“零费用”和便民“服务礼包”新举措,成为全省首个开办企业“零费用”城市。“一个窗口搞定各项手续,收到一套免费印章,开办新企业只跑了一趟,还一分钱都没花。”“现在到东海市行*服务中心办事,停车2.5小时以内免费,复印、邮寄证照也都不用花钱。”这样的好事,让企业和市民真诚点赞。近期,随着各部门以“寻标·对标·创标”开展营商环境大比拼竞赛,更多省时省钱省力的“红利”加码升级。

以文兴城

全方位提升城市软实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年,泉州以辉煌的古代海外交通史,入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时,收获专家评审组点评:“出类拔萃,当之无愧”。

东西塔日出(陈起拓摄)

出类拔萃,往前可回溯千年。这里,曾是“东方第一大港”,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产生并沉淀珍贵海丝遗产。这里,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伊斯兰教、天主教、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东西方文化交融汇合;这里,“处处皆文脉”,有南音、方言等“活化石”,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世界级、国家级“非遗”名录分别达4个、34个,还是国内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城市。

中国最大的老子石雕——老君岩(陈英杰摄)

晋江草庵世界上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光佛。(陈英杰摄影)

古城元宵夜“歌吹漫步”(陈英杰摄)

提线木偶(陈英杰摄)

当之无愧,始于千年荣光的薪火相承。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日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欣欣向荣的魅力滨海环湾城市,加上爱拼敢赢的0多万海内外泉州人——泉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保存历史、传承文脉,一次次完成蜕变、迎来新生,续写历史文化名城新篇章——

年,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年,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也迎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

年,晋江成功申办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

蔡氏古民居(陈英杰摄影)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保存完好的泉州古城,是历史留给泉州的财富。”文化反哺泉州,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朝天门夜色(陈起拓摄)

近年来,泉州以文塑城,以文兴城,加快古城提质、新城集聚,建设海丝重点门户城市,以或古典、或现代的方式,向世界传递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年,市委、市*府按照“*府主导,多方参与,渐进式更新”原则,坚持活态保护,探索“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的古城保护模式。

生态连绵带的建设,让市民休闲锻炼有了好去处,图为北滨江公园·石笋园。(陈起拓摄)

市区北滨江公园的刺桐大道上,多棵刺桐树开出不少花朵,成为晋江母亲河北岸一道靓丽景观。(陈起拓摄)

年,列为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后,泉州将古城作为重点实施区域,全面启动“七个一”示范工程,新起点、更用心,守护和用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

而在当下,“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的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展开。

丰海路中芸洲岛路段,四月,木棉花、宫粉紫荆夹道开放。(陈起拓摄)

与此同时,延续“一湾、两翼、三带、多支点”城市格局,泉州大手笔建设新城,集中优势力量推进新城建设大战役,“两江一湾”城市核心圈正在崛起。

兼具传统和现代之美,城市绽放独特魅力。

民生为大

“钱袋子”七成以上投向民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斗的时光,泉州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有时候,泉州的红是一朵朵“花朵”(陈英杰摄)

水,生命源泉。半个多世纪前,万名惠安妇女肩挑手扛,建成总库容1.2亿立方米的惠女水库,十年九旱的“地瓜县”惠安,变成了“米粮川”。

斗转星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委*府前瞻行动。今年4月,连通包括惠女水库在内的7座大中型水库,泉州“七库连通”工程全线贯通,初步形成“北水南调、东西互济”的大水网。同样是4月,在单线运营8个月后,金门供水实现双线供水格局,一江晋江水,不仅润泽泉州城,也甜了两岸心。

泉州母亲河晋江两岸(陈英杰摄影)

远不止是水。长期以来,泉州财*“钱袋子”七成以上投向民生。从每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到泉州XIN行动、四心工程,再到创新探索实施的“生态连绵带”建设,一件接着一件、一年接着一年,以一腔为民情怀,收获群众笑容勋章——

民生艰难处,为*发力时。精准扶贫步履坚实,财*坚强兜底+“百企帮百村、百会扶百村、百侨助百村”的创新精准扶贫机制,让全市6.3万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个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乘胜“追击”,泉州还创新五重保障、五个到户等“十大模式”,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贫困村“零返贫”。

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陈起拓摄影)

落实民生补短板,泉州实施教育舒心、卫生与健康暖心、养老贴心和民生基础设施安心的“四心工程”基础上,启动泉州XIN行动的首批十项工程,大到内沟河整治,小到菜市场建设,目的唯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满意。仅以教育为例,8月底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透露,基本解决“有学上”的泉州,正阔步走向“上好学”。

提升群众安全和谐幸福指数,今年以来,泉州市委市*府部署“强基促稳”三年行动工作,形成“11+N”推进体系,不但注重提升基层组织力、基层治理能力,更注重提升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能力,不断回应基层民生关切。

泉州湾湿地(陈起拓摄影)

营造良好生态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泉州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泉州蓝”,泉州今年更启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夏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已完成98个省市级大气环境精准治理减排项目。守护两江碧水,全省率先建立的晋江、洛阳江流域上下游补偿机制,打造山区和沿海携手保护水资源的成功范例;在全省率先实行“河长制”“湖长制”,让泉州的水环境综合整治从“大动脉”拓展到“毛细血管”。守护1.1万平方公里净土,土壤强化污染源防治,农村人居环境启动三年整治,打响了声势浩大的“保卫战”。

晋江南岸生态公园(陈起拓摄)

北滨江公园·笋江园(陈起拓摄)

更进一步,“生态+”系列项目,在城乡之间绘出山水田园长卷。年,泉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连绵带”的创新性城市建设构想,致力以“生态+城市”的理念,构建“亮点在古城、厚度在山海、空间在生态连绵带”的生态大格局。如今,古城与新区,变身“山水园林”“百姓园林”,“针灸式”绿化和次第绽放的小微公园,让居住其间的泉州人,“人在画中游”。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蔡紫旻谢曦

编辑:林燕婉

审核:江晓媛

1
查看完整版本: 泉州奔跑70年追梦新时代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