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锡雕的跨界突破中国日报网
TUhjnbcbe - 2023/8/12 22:19:00

萍聚

锡雕实训课(林慧供图)

老君岩

齐天大圣

回首

濒危(林慧供图)

泉州锡雕,始于唐宋,在元明时期,国外先进的熔炼技术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泉州,与泉州传统民间工艺相融合,锡雕的纯度提炼技术和錾刻工艺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泉州锡雕集传统雕刻、油漆、灯艺、铸造艺术于一体,铸造精细,有鲜明的闽南风格。随着对雕塑、绘画等艺术形态的兼容并蓄,新一代锡艺传承人不断尝试着在工艺技术、创作题材、传承模式等方面做出创新,努力让传统锡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曾广太文/图(除署名外)

突破传统题材表现当代艺术

锡,是一种略带蓝色的白色光泽的低熔点金属元素,它富有光泽、无*、不易氧化变色,可塑性强,并有杀菌、净化、保鲜等效用。这些特性,使得锡器很早以来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又由于锡器的生活实用性,让锡雕工艺所表现的题材局限在对各种生活用品的装饰上,在题材的表现,多数锡艺一直停留在“传统匠作”的层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林氏锡雕第五代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林慧试图将锡艺的题材从“传统匠作”提升至“当代艺术”的表现高度。

走进泉州珍宝路的一幢私人别墅,便可以见到一楼大厅中间一只身长足有2米的写实青龙虾,触须、足节、外壳上的隆起物等细微处纤毫毕现,令人震撼的是它披着五彩斑斓的“外衣”,身体每个部位的色彩均模仿澳洲青龙虾,活灵活现。

这位锡艺传承人仿佛对龙虾主题情有独钟,龙虾作品分散在各角落里,有各种大小规格,造型都是作海中游弋状,令人目不暇接。一只身体为锡原色的大龙虾,有别于提供给酒店大堂的摆件,这只龙虾的触须变成了树枝,枝丫造型错落大方,疏密有致,有的枝丫中间抽出了绿叶,有的枝丫上落着金色的蝴蝶。这件作品名为《蜕变》,旨在通过它表现生命中孕育着无休止的变化,表达作者对生命异化的思考。从这件作品身上,已经看不到锡艺的传统造型表现形式,而活脱脱是艺术家通过一件锡雕装饰艺术品传递着他独立的思维方式,为作品注入灵*。

《蜕变》只是突破锡艺传统题材的代表作之一,林慧不断尝试着将锡雕运用于创作各种大型装置艺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年参加“承传的力量—马心伯师生作品展”创作的《濒危》主题系列,这组作品共分为“寄居蟹”“大龙虾”“鹦鹉螺”等主题,以“鹦鹉螺”主题为例,这组作品由若干沙子、根黑色玻璃柱、若干只鹦鹉螺及贝壳组成;沙子上满是鹦鹉螺的残骸,曾经富有生机的海洋沦为一片废墟;黑色的玻璃柱林立四周,代表凄惨、悲伤与死亡;玻璃柱上方只有最高处的那只鹦鹉螺还在生存线上挣扎,不过也即将成为记忆……该系列作品入围当年的鄂尔多斯国际设计大赛并获银奖。

研究锡雕首饰的左虔表示,通过创作现代艺术作品,不断探索锡雕艺术的更多可能性,将为传统锡雕打开新的局面,开辟新的空间,注入新的希望。

锡雕披上珐琅彩跨界融合耳目新

由于锡这种材质的特殊性,传统锡工艺品大多为造型简单的小物件,如碗筷、水壶、脸盆、胭脂盒、茶叶罐等生活实用物品,而林慧创作的却以“大件作品”居多。

从某种意义上说,锡料的特性和传统工艺让它独具特色的同时又受囿于固化的藩篱中,使得传统锡艺难以在“实用”以外的领域有所作为。因此,林慧和他的学生左虔、孙大鹏、李偲斐等,开始尝试着在传统锡艺中嫁接其他工艺,不断探索突破锡雕工艺的“天花板”。

《青龙虾》《齐天大圣》和《泉州印象》三个主题系列作品是锡雕与珐琅彩工艺跨界融合的代表作,也是探索创新锡雕工艺成果的体现。珐琅创意师傅尚来表示,这些作品无一不是披着“彩衣”,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关于《青龙虾》的缘起,林慧说前几年在广交会展览时认识一个迪拜客户,他想在自己的酒店大堂摆放一只锡雕大龙虾。创作前,他想到,若是传统的锡雕作品,大龙虾只能是锡本色,难以满足客户需求,于是他想到了用来自欧洲的低温珐琅彩与锡雕进行结合,再运用耐高温的橡胶模具铸造工艺,使作品坯体的精细度大大提高,而珐琅彩绚丽的颜色又提升了龙虾的“仿真度”。

《齐天大圣》的形象是身穿铠甲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形象,而颇具创造性的是运用到高新科技的三维扫描技术,从而解决了作品放大缩小的难题,再用ZBrush软件把作品分割成40多个部件3D打印出来,之后做模具、铸锡、焊接、修整、打磨,制作工艺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新型低温珐琅彩,在作品表面烤制一层五彩斑斓的颜色,使锡雕老工艺焕发时代光芒。

而《泉州印象》则是传统建筑材料与锡艺的结合。林慧特意从民间搜集将要拆迁的老房子古瓦,每一片古瓦都见证了近百年的历史变迁,甚至每一片古瓦上都烙印着制瓦匠的指纹,仿佛还留有双手的温度,让这些古瓦生命重燃,是林慧的心愿,以古瓦作“画布”,以“锡”做“画笔”,将老君岩、飞天、东西塔等泉州特色文化符号,结合珐琅彩以浮雕的形式镶在瓦片上,将它们装裱后挂在墙上,别有一番韵味。

除了结合珐琅彩,锡艺传承人还与木头、玛瑙、玻璃、陶瓷等不同材质结合,进行跨界创作,令人体验不一样的锡雕艺术之美。

师带徒与学院培养引入校园创新传承

锡雕,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一门独特的工艺,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年11月,锡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技艺传承是泉州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根基,随着传统艺种人才的流失,一些艺种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因此,要大力开展抢救保护濒危艺种,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鼓励支持大师带徒,有计划地将工艺美术技艺引入校园,努力让学校成为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基地。

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副主任蔡文雄说,要实现锡雕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必须将“师带徒”的民间传承方式与高校的“学院派”进行结合,取长补短,才能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持续保有生命力。这样,才能将传统艺种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既保留艺种的基本元素又与其他艺种或艺术深度融合,创造社会需求,以革新寻求发展,以发展促进传承,以传承获得保护。

林慧便是这样的践行者。他是北京化工大学与北京城市学院特聘教授及研究生行业导师,他的工作室是这两所学校研究生锡雕、泥塑的实训基地,研究生在学校里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最后一年便集中进行实训。这样的好处是“学生既有工艺美术学科理论的沉淀,又能在技艺精湛的民间工匠的亲自指导下学到过硬的技艺,只有掌握娴熟的技艺才能灵活巧妙地将知识理论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可能同时拥有传统性和创造性”。

锡艺传承人深刻体会到“民间技艺”与“学院体系”结合的重要性,他们正在乐此不疲地将两者的结合运用到作品的创新中,同时运用于培育更多的与时代同行的传承人。

来源:泉州晚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锡雕的跨界突破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