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泉港后龙打造看得见乡愁的石化文旅新城
TUhjnbcbe - 2023/8/23 20:25:00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街巷沉淀历史,砖瓦诉说沧桑。在湄洲湾南岸,泉港区后龙镇至今仍保存着多个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村庄。年前的古村落,多年前的古砖窑,年前的商贸老街……在这里,冷不丁,你会与历史撞个满怀。

站在新起点,以泉港区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涂坑古建筑群为中心,结合泉港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打造的后龙湾休闲带,后龙镇*委、*府积极融入泉港区“全域旅游”规划,进一步挖掘、整合相关资源,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助力后龙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造石化文旅新城镇。□本报记者陈淑华通讯员*凤禧刘振华/文陈起拓/图(除署名外)

一个古村落

见证数百年海商发展史

近日,记者走进涂坑古民居。

太阳从古色古香的红砖古厝屋檐上斜照而下,将祠堂口的石板路照得明亮亮的。村民刘锦江在街上自家门前支了个摊子卖菜,方便还住在这里的老街坊。见记者来参观,刘锦江和来买菜的刘水顺热情地介绍起来。“旁边这家,以前是南京布料行,往下有金银店、水产店等。斜对面的刘氏家庙,上世纪70年代是供销社店面,当时就在院子里宰猪,附近几个村的人都来这里凭票购物。往上,有春生堂店,还有旅社……”几十年前的热闹商业街景,刘水顺老人如数家珍。末了,他颇为自豪地说,自己是“来铺的”。

“来铺五间张,在较后面的巷弄边上,是刘百万(刘端弘)长子宅。”在同行的后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滨海蓝志愿服务队队长张美琳的进一步介绍下,当地海商刘氏家族几百年打拼发展史更加鲜活起来。

多年前,刘氏祖先刘宗孔从莆田秀屿坐船南渡,来到如今的涂坑村。刘宗孔的两个儿子及其后代以刘氏祖祠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盖起气势恢宏的民居院落,逐渐形成以家族为纽带、各类商业功用齐全、四横五纵的古厝街区布局。“最高峰时,这里拥有明清古宅40多座,因建造年代久远,有些老建筑因失修而倒塌,现遗留27座古民居。”张美琳说。

雕梁画栋、珠围翠绕的古厝群中,以刘宗孔的十二世孙、清代涂坑村首富刘端弘的“三落双护甲古厝”最为出名。当时,刘端弘父子置船18艘,自海上走关东,成为一方巨贾,人称“刘百万”。刘端弘的兄弟刘端瑜,在许厝港开设杉行也成巨富。“刘百万”居住的古厝占地约平方米,据传有扇门、42个房间、11个天井,至今门前还保存着族人高中科举而立的14块旗杆夹石。

展现明清时期风貌的涂坑古建筑群,先后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泉港区首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起,泉港区以区文旅公司为业主单位,对涂坑古建筑群进行环境整治、文物本体修缮、立面改造、建设配套设施及安消防项目等,目前已打造了一条“白石宫—清莲堂—百万大厝—施布口街—祠堂口街—来铺金融街—厦门口市”游览主线,整体环境焕然一新,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探访。

“为士,宜刻励灯窗,诵书诗,探旨意。为农,宜焦劳亩亩,植桑麻,树五谷……”在参观中,涂坑刘氏家族的家规家训,令参观者赞叹和回味。刘氏自清乾隆年间即兴办学馆,激励族人学文习武,人才辈出。近年来,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市区两级不少部门前往涂坑古民居家规家训馆参观学习、开展教育活动等。后龙镇则推动涂坑刘氏家规家训进后龙中心小学,以家规韵律操、家规快板、家规书法、家规舞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滋养少年儿童的健康身心。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文保成果人人共享”。作为泉港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地群众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涂坑古民居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为凝聚更多志愿者力量,后龙镇近期整合了辖区的18支志愿服务队,成立了一个兼具宣教、展示、服务等功能的后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今后,该实践所将立足辖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展常态化、科学化的文保志愿服务,打造更趋完善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一座古砖窑

再现传统手工业匠人匠心

旧时交通不便,后龙人建造红砖古厝,砖块烧制就地取材于附近的虎石村。

午后的虎石村里,树上时有蝉鸣,小溪缓缓流淌,穿村而过。正是花生收成时节,不少人家在庭院里晒花生,空气中弥漫着刚起锅的花生清香和花生藤的气息。

在一排平房上面,一个红砖构筑而成的古砖窑顶部在蓝天的掩映下格外突出。这里就是后龙镇坑仔底村村委会于年用废旧砖窑遗址修复、充实而成的虎石自然村海丝红砖古窑文化馆。文化馆大厅里,展示着手工制砖流程和从村民家中收集而来的红墙砖、瓦当、灯笼、熨斗、吼狮、大食蚁兽等砖制品。其中不少砖制品之精巧、精美,令人感叹旧时手工艺人的匠心。

据记载,虎石窑业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及民国,数百年间窑火不熄,产业经久不衰。建成文化馆的这方古砖窑名为隆庆窑,为砖土结构,有穹隆顶,现存窑棚、烧坑、窑道、火膛、窑床、排烟道等一整套完整结构,已有多年历史。如今,类似的古砖窑虎石村尚存4个。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自动化制砖设备的推广,传统的手工砖窑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对手工制砖十分陌生的年青一代,走进该文化馆重温制砖历史,都很感慨。”泉港文史专家、泉港区*府文化顾问团成员*建聪告诉记者,红砖源自泥土,从肩挑取土、放水炼泥、手工印模到抛砖入窑烧制,无不凝聚着从业者的辛勤汗水。

“烧制一窑的砖,需要十几天,得有小工24小时轮流烧火,充当柴火的马尾松是从涂岭车载肩挑来的。上世纪70年代,我曾经参与砖窑烧火,心里开心极了,因为这意味着有饭吃。而无论是挑柴,还是挑砖给客户,都需要大力气,因而虎石人亲切又形象地把挑夫挑重担称为挑‘大路担’。”*建聪说。

时至今日,手工砖窑业已经走远,但虎石古韵犹存。该村的进士第和旗杆碣,古商道、商号、客栈、古大厝等遗址,以及八角井、大石盘、大石臼等建筑构件,依然保留着当年虎石商事繁华的印记,更多的有关那一时期的历史,仍旧吸引着专家学者去深入研究。

一湾海港

生态修复后将助推旅游发展

提起后龙镇,许多人想到的是白浪逐沙滩的后龙湾五里海沙和常年海风掠过的后龙港熙攘街市。

后龙的商贸业因海港而兴盛,临海的港市就有现在的后龙港街和后龙港老街两处。后龙港老街隐在一片民房之中,东西两侧的73间两层土木结构店面大部分保存较好。大量的木头构件,让人有时空变幻回到过去的错觉。通向海边的老街尽头是一个花岗岩石块砌成的隘门,隘门背面有建街碑记,两侧曾嵌着“后来街上成座贾,伏龙港中待腾云”的对联,可惜现文字均已脱落殆尽。

今年98岁的后龙镇退休教师陈庆金老人告诉记者,老街建于年的农历八月十六。当时后龙的“三陈”家族为拓展海运经商、发家致富,发动割山、后龙、田里、坑头等村族人集资兴建“后龙港街”,即现在的后龙港老街。“后龙港是天然的避风港,这条街建起来后,山东、江浙等地豆饼船、运粮船,以及汕头、厦门和泉州的商船都停靠过来做生意,加上当地的渡船和小渔船,后龙港老街兴盛一时。诊所、药铺、肉铺、布店、饭店、客栈、杂货店、打铁铺、理发店等,应有尽有。”当时,陈庆金的爷爷陈祈安带着三个儿子在街上经营大杂货、豆饼、农家肥,生意兴旺。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因规划、管理好,当时后龙港街十分干净,一过端午节,蚊虫全无,海边的沙子像面粉一样又细又白,入夜后,靠港的商船人员和街上的住户就在沙滩上纳凉休憩、戏水淋浴,十分热闹。曾采写后龙港老街故事的后龙镇退休老师陈团平展示的一张年由惠北德源公司汇兑局印制的“后龙港街”大洋汇票图片,也印证了老街鼎盛时期的繁荣。

记者留意到,这张汇票正面中央是一座典雅精巧的欧式钟楼。巧合的是,在同一海岸线约1公里外的割山村,一座由当地村民建造、5层楼高的钟楼面朝大海,已矗立30多个年头。今年5月份以来,修缮一新的钟楼每天准点报时,悠扬的钟声能传出好远。

“从涂坑古建筑群,到后龙港老街,割山村楼下南洋老街、钟楼,虎石红砖古窑文化馆,到五里海沙,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惠安*组织的革命遗址和红色故事,后龙镇人文历史悠久,地方特色突出。”后龙镇*委负责人说。如何依托现有资源发展旅游业,助推后龙镇产业高质量发展,地方*委*府一直在思索、谋划、推动。

今年年初确定的泉港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成为后龙镇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记者得知,该项目被列入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得到中央财*奖补资金支持3亿元。连同地方财*的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将在后龙湾展开“贝藻礁型防浪屏障建设工程”“后龙湾沿线沙滩修复与养护工程”“后龙湾海堤生态化改造工程”“海滩垃圾拦截和收集系统工程”等四大工程建设,后龙湾的沙滩面积锐减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工程完成后,游客们可以在后龙湾踩着金*的细沙,欣赏辽阔的碧海,听木麻*呼呼‘歌唱’,还能在后龙湾的美食休闲区品尝泉港特色美食。”后龙镇*委负责人说。当前,该镇积极融入泉港区“全域旅游”规划建设,将整合传统村落、五里海沙等资源,进一步保护、挖掘、开发和利用本土优秀文化资源,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促进文化、旅游、观光和商贸的深度融合,辅以人居环境持续整治提升,打造一个“看得见乡愁”的石化文旅新城镇。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泉港后龙打造看得见乡愁的石化文旅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