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上接第一版)
*员看变化——
共产*员、泉州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戴聪杰:
科研成果快速走出实验室
不久前,泉州师范学院自主研发的“海蛎壳高值化利用技术”成功完成中试,目前已与泉州旭丰粉体原料有限公司达成项目合作,预计11月份实现产品批量生产。该项技术通过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高效结合,将海蛎壳“变废为宝”,制成生物可降解材料、塑料制品、生态涂料、包装用纸等产品的添加剂,实现高价值利用。
这只是泉州师范学院近年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生动缩影。“这些年,我们一些研发技术快速走出实验室,落地到市场应用。”共产*员、泉州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戴聪杰介绍,年,泉州师范学院的技术交易合同仅45项,年则达到了项,合同总金额也从约万元增长到万元。
“这得益于泉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境的优化,不仅打破了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而且很多激励*策在为科研人员加油鼓劲。”戴聪杰说,以前科研成果交易后的收益须先立项,要提取使用它的时候需要很多繁杂的手续。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交易后七成以上的收益直接奖励给科研人员,学校还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制定奖励比例,有的标准高达九成。“按照泉州年初制定的相关*策,我们交易合同去部门备案的,还可以按照交易金额拿到一笔奖励。”
体制壁垒打破了,科研人员干劲十足。年度,泉州师范学院在省科学技术奖中斩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实现了学院自年升格本科以来省科学技术奖“零”的突破。(王树帆)
夜光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部书记许珊珊:
警用反光材料技术再升级
“年对我们来说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回望过去五年的发展,夜光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部书记许珊珊感慨万千。当年,主营反光材料生产的夜光达入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此后依托高企*策的持续加持,该企业不断加大反光材料的研发投入,建立院士工作站,如今已揽获79项技术专利。
“交通工程中的标志标牌需要大量使用反光材料,常年来国内中高端反光材料(微棱镜型、全棱镜型)的市场份额都掌握在外企手中,原因是中高端反光材料存在着较高的技术壁垒,一般企业难以攻克。”许珊珊介绍,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夜光达提前布局高端反光材料市场,今年6月份,高端产品五类钻石级全棱镜反光膜突破技术难关,并实现量产。
近年来,夜光达还参与制定行业国家标准,修改制定《警服雨衣》相关标准,使国内警用雨衣使用的反光条带由一代玻璃微珠反光材料升级到二代的微棱镜型,大大提高了警用雨衣的安全性。
技术投入很快产生效益上的回报。去年1月份,夜光达位于晋江经济开发区时尚服饰织造园的新厂区竣工投产,直接带动企业产值提升50%,突破7亿元大关,经研发突破的新产品单价提升3倍。(王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