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古称“日短”或“日短至”,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
相传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古人认为,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
因此,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既有自然科学价值,也有千年前被赋予“年终有所归宿”的人文情怀。
资料图:中俄边境大雪。
既被认为是二十四节气之首,那宫廷和民间对冬至日则十分重视。
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据说从周代起就有在冬至祭祀活动。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钟之律”,以示庆贺。
资料图:图为唐代皇家“冬至祭天礼”重现西安。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清代的《清嘉录》中说:“冬至大如年”,汉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国内部分地区一直延续着此习俗。
而在民间,则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这一天,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体现其重要性。
资料图:甘肃迎来中国传统节日冬至,万人同吃大锅“牛娃子饭”。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从古至今,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北方多数地区喜吃饺子,而南方则习惯吃汤圆等。
在侨乡浙江台州,冬至当天的重头戏则是吃“冬至圆”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是台州的老传统。
与素日所吃汤圆不同的是,“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不少在外漂泊打工的人,趁冬至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吃上一碗团圆汤圆,预示着来年“圆润团圆”之意,图个好兆头。
资料图:台山咸汤圆郭*摄
在广东潮汕,有这样一句民间谚语:“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无论如何都要在冬至这天赶回家祭拜先祖,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因此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同时,潮汕人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处粘附两粒冬节圆,寓意美好。
资料图:民众制作“冬节丸”。
同样地,在福建泉州,也有着“冬至不回无祖”之说,出门在外的人,都要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他们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吃完后,还会在家宅的门、窗等处粘几粒米丸,称“敬门神”。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
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如今,那些漂泊在海外的游子,又是如何庆祝冬至节日呢?
人们常说,“没有什么节日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在美国,新移民过节也有简便且很能营造气氛的食物,那就是火锅。
原因在于火锅准备十分简单,而且人多口杂,其他菜肴可能并不符合所有人的胃口,火锅就不会有这种问题。同时大家围坐在火锅前欢声笑语,也增加了不少节日的气氛。
在马来西亚,华人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不能回家的侨胞、游子则聚在一起吃汤圆。年轻人通常选择买成品汤圆,而年长者则喜爱在家自行搓汤圆。冬至的意义在于一家团圆,享受搓汤圆的乐趣,感受其乐融融的氛围。
资料图:“搓冬至圆”知识讲解现场。
冬至这个节气基本上就是一年当中夜最长,昼最短的时候,那冬至后该如何养生呢?
中医认为,冬至养生应以“养藏”为原则。
《*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就是说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寒冷,草木凋零,蛰虫伏藏,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
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同时,要注意注意保暖,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微微出汗正好。
冬至后还可以以灸养肾。这里的“灸”则是我们平时说的艾灸。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资料图:冬季养生。
同时,在吃的方面,可以多喝豆浆、吃新鲜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来抵御冬日严寒,补充元气。“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还可适当吃一些青菜,因为青菜中维生素含量较丰富。但要注意需经常调换青菜品种,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国《世界日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泉州晚报等。
作者:于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