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座遥远东方城市的繁华盛景。后来,这座名为Zayton的港口城市,被历史学家重新发现,她,就是今天的泉州城。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在8月14日晚播出的央视《开讲啦》节目中,带领全国观众共同探索泉州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影响力,领略泉州这座城市的魅力。
□泉州晚报记者许雅玲
45:00Zayton就是泉州中外考古学家谜题解开了
“泉州申遗是文化遗产领域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文化遗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使我们中国人看到,中华文明不仅仅是一种陆生的文明,实际上它还有另外一种性格,它是面向蔚蓝色文明,面向海洋文明的一个窗口。”在节目的开场,姜波对世遗泉州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他说,泉州自古以来就有梯航万国的传统,在航海早期,西方有一个传说——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美丽的海港,名为Zayton。“是哪里呢?从汉文文献里面查找,中国没有城市叫作Zayton?”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外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直到后来,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元代的墓碑,这块墓碑用两种文字记载,一面是波斯文,一面是汉文。这块墓碑是一个叫阿含抹的人给他的父亲立的墓碑,他说他把父亲埋葬在母亲的城市,母亲的城市叫作Zayton,就是泉州城。泉州是一座被刺桐花掩映的城市,当年外国人来到泉州时,以刺桐来指代这座城市,在外文的发音里面就叫Zayton。
“拜码头”源于航海泉州是处于季风带上的天然良港
姜波提到,泉州之所以能发展成为著名的海港,跟地理环境有关。“天然的良港,使她不仅可以较好地躲避台风的威胁,还依托背后的晋江,形成一个纵深的经济支撑地带。”
“泉州是处于季风带上的天然良港。”姜波说,泉州处在季风带上,每年冬天,季风从中国东南沿海吹向东南亚,到第二年夏天,季风再从东南亚吹回中国东南沿海。正是因为季风对于航海的重要性,每年出海的时候,泉州都要举行祈风仪式。南安九日山上一方石刻写着“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
作为一座航海城市,泉州需要有一系列的航海设施。航标塔为海上的船只指引方向,是航海设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姜波说,西方国家的航标塔就是人们印象中灯塔的样子。而泉州的万寿塔、六胜塔告诉我们:航海元素和东方传统佛教样式相融合的塔,才是具有东方神韵的航标塔。此外,福建的每一个码头旁边都会有一个塔或者一个小庙,福建人通过码头上船或是上岸时往往会拜一拜,以求诸事顺利,这也是如今“拜码头”的来历。这些独具东方特色的航海设施,共同造就了古代中国独特的航海文化,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珍贵遗产。
“泉州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个重要海港,后面还有一个庞大的支撑体系,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临港经济。”姜波提到,在南海1号沉船上,发现了磁灶窑生产的绿釉瓷器,这类瓷器销往很远的地方,在东南亚,在印度洋流域都有发现。此外,水下考古队员还在沉船里发现了大量的铁器和发酵的茶叶。
南海1号沉船文物具象化泉州海交贸易盛况
节目中,姜波向观众介绍了一艘沉船——南海1号。在这艘从泉州起航到东南亚的古沉船中,考古学家们挖掘出了超过十八万件的文物。“超过十八万件是一个什么概念?对比一下,如果我们国家的省级博物馆藏品达到十万件,就已经属于藏品很丰富的博物馆了。”姜波说,被堆满瓷器的船舱中有一个地方是空的,而后通过对提取物的检测发现,这里曾经存放的竟是最值钱的丝绸,也证实了海上丝绸之路之“丝绸”并非空穴来风。
在南海1号中,部分八百多年以前的出水文物,就跟刚刚生产出来的一样,釉色鲜亮。船上竟然还发现了真正的“腰缠万贯”的象征——*金腰带。由此可见,当时船上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有不同文化习性的乘客。船上的文物具象化了泉州港对外贸易的情况,也成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案例。
多元宗教遗迹富集包容开放的中华文明特质
姜波提到,海港城市泉州,吸引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在这里驻足,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遗迹。其中,全世界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就坐落在泉州。泉州的航海者们希望妈祖能保佑航行安全。
在泉州,人们现在还能看见各种文化共生的和谐场景,比如清净寺和关岳庙比邻而居。而在清净寺的后墙上贴了一块碑,碑上的内容是永乐皇帝号召民众,要尊重伊斯兰教。正如姜波所说,泉州申遗的成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质——我们是宽厚、包容、开放的。中国人的宽厚、仁爱之心在这些文物中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泉州人血液里流淌着航海基因。泉州申遗成功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保护、传承这份珍贵的航海遗产的一个新起点,我们也希望跟泉州人民一样,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产。”在演讲即将结束时,姜波如是坦言。
相关链接
泉州元素闪亮吸睛海丝文化魅力绽放
14日,央视《开讲啦》播出45分钟专题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在节目中讲述世遗泉州。一时间,节目中闪亮的泉州元素“刷爆”朋友圈。
□泉州晚报记者许雅玲
“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中,这一座城简直就是当时世界上繁华的港口大都市的一个缩影……”当央视主持人*缓缓说出开场主持词时,他身后的屏幕拉开一幅长卷,是大型中国画《刺桐梦华图》。据了解,该画创作历时一年多,是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蔡永辉、副教授许瑞珍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又一次联合创新实践。作品以微动态的画面艺术形式,让参观者仿若置身宋元时期的古刺桐港,感受中国宋元时期泉州包容的文化态度、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庞大的水陆复合交通运输体系、丰富的民俗与宗教形态、发达的手工业、杰出的航海和造船技术等元素。
在《开讲啦》“云端的青年代表”提问环节,来自青海热贡的多杰扎西与其身后的“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引来网友点赞。该作品色彩浓烈艳丽,线条繁复却纹丝不乱,细节之处纤毫毕现,既展现了古刺桐港繁盛的贸易景象,也呈现出古刺桐城“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城市风韵。更令人惊叹的是,画卷上足足绘了个人物。据了解,该作品是老家在泉州市区西街甘棠巷的吴静华不远千里请来唐卡画师,并邀请文史专家、艺术团队担任“智囊团”创作而成的。年出生的多杰扎西是吴静华请来的第一位唐卡画师,在多杰扎西的号召下,家乡的朋友和学生陆续来到泉州,加入这个团队。
当网友问及姜波“在泉州是否感受到千年间的时空跨越”时,姜波提到了“蟳埔女”头上的“簪花围”,“我跟当地人交流,当地人说这是航海带来的习俗,可能是波斯人留下的习俗,现在她们还在头上簪花。”姜波认为这些鲜活的生活细节是一种“活态遗产”,是生生不息的,能让人感受到沐浴在古代航海文明之中。
节目中,一段南音演唱让网友们念念不忘。年,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非遗”名录。姜波建议,把南音曲目做成精品,让更多公众接触到泉州南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南音演唱,现场青年朱学莘演唱的申遗推广曲《岸边》同样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