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页-台海网]
台海网9月1日讯据泉州晚报报道手捧“山海经”,共筑振兴路。近年来,泉港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抓重点、创亮点、破难点,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特色产业日渐兴起,文化产业蓬勃向上……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徐徐绘就。
乡村治理
让人居环境“靓起来”
“我原来住的是老一辈建的旧土石结构房,遇到下雨天就会漏水,生活很不方便。”提起以前的居住条件,刚搬进新房的退伍残疾*人张先生感慨万千。得益于石改工作,如今张先生已住上了小洋房,对新生活充满信心。“住得舒服了、出行也更便捷,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农村住上小洋房,既能享受田园生活,又能体验城里人的生活品质。这样的好事,就发生在泉港区山腰街道普安村。
近日,笔者走进普安村的石结构房屋改造片区现场,只见69户三层联排小洋房整齐划一,已进入收尾期,工人正在进行房前屋后的管廊建设和线路下地施工。
“我们村的石结构房都是零散分布的,存在交通不便、改造资金投入大等困难,让村民对改造工作存有很大的顾虑。”面对困难,普安村“两委”没有退缩,“我们一方面挨家挨户走访做思想工作,算清经济账,一方面积极筹备资金,在不懈的努力下,大部分群众终于同意由村委会牵头进行统一规划安置。”据普安村书记姚桂明介绍。该村石改项目于年启动,总共涉及户,除了获得上级部门资金补助万元、乡贤资助50万元外,村里自筹了万元,改造分为两期建设,现在一期的69户已完成41户主体及外装修建设,预计到今年年底,可以完成90%主体及外装修建设,明年春节前,一期的安置户可以在新房过新年。
观一斑而知全豹,普安村石改项目的顺利推进是泉港区实施乡村振兴工作的缩影。近年来,该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以民生为“画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裸房”整治方面,该区围绕农村“裸房”存量大、风貌管控难等民生短板问题,统筹推进3项任务,组织乡村建设“1+6+2”行动,开展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风貌管控、污水治理等六项行动,突出抓好宅基地和农房管理两个关键环节,提前完成行*村范围内所有房屋全面复查、农村经营性自建房隐患整改、造林、村庄绿化等任务,开工建设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5个,整治既有“裸房”栋。
今年以来,该区还启动村庄清洁行动夏秋战役,发动广大群众投工投劳1.5万余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7万吨、村内水塘口、村内沟渠公里,全区乡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产业振兴
让农民钱包“鼓起来”
走进位于南埔镇惠屿海域的养殖场,细心的群众就会发现这里的鲍鱼、海参悄然换了新家,一排排新式渔排整洁美观,与以往的泡沫渔排形成鲜明对比,设备更牢固,观赏性强还很环保。
“以前的老式渔排要自己建,每年还要花两万元进行加固维护,成本高又不耐用。”南埔镇惠屿海域养殖户肖先生算了一笔账,“改造后的渔排不仅更耐用,维护成本也很低,能养更多的鲍鱼海参,改造的钱还不用自己出。”提起网箱养殖渔排的改造*策肖先生更是赞不绝口。
“我们通过村委会牵头,由渔业公司作为业主单位,出资对渔排进行改造。”据南埔镇惠屿村委会负责人介绍,养殖户如果自己出资改造渔排,每户至少要花费10多万元,“现在他们只要花点租金,就能使用新型渔排进行养殖,节省下来的资金还可以引进苗种和扩大规模。”
据了解,新型网箱养殖渔排改造工程总投资多万元,将在22.1公顷的肖厝惠屿岛浅海网箱养殖区建设格新型塑胶养殖渔排,预计半年内可创造经济收入0万元,改造完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泉港鲍鱼海参整体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改造新型网箱养殖渔排,促进海洋养殖业绿色发展是泉港发展海洋经济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泉港山海互融的地域优势日渐突出,全区海域面积平方公里,年水产品总产量达9万吨,水产品总产值约11亿元,占大农业总产值的6成以上,发展海洋产业已成为泉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同时该区坚持“山海泉港”建设理念,统筹特色产业发展,以茶叶、水果、蔬菜等区内特色农业产业为抓手,突出打造涂岭红茶、“利农”蔬菜、海西农业等具有泉港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逐步建立起“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产业体系。
文旅融合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收集整理本地民俗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传奇,深挖“古民居、古驿道、古早味”等涂岭传统文化内涵;突显闽南生态休闲名镇优势,打造樟脚古民居、金钟潭生态旅游区等六个核心景区;修复樟脚村古民居、陈平山烈士故居,建设涂岭“明清古街”*建文化长廊,打造成为各级开展主题*日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网红打卡点”……
近日,在泉港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农村建设品质提升现场推进会上,涂岭镇作为该区唯一一个全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现场作代表发言,交流其经验做法,让参会人员收获满满。
一直以来,涂岭镇创建以“韵彩乡村·大美涂岭”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线。沿着以前欧村“小城镇起步区”为龙头,以小坝村“蒙古乡愁文化体验区”、樟脚村“红色记忆旅游区”、*田村“七彩农事体验区”为三翼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文化+旅游、文化+农业等有效融合,串联旅游项目,形成一日闭合旅游精品线路,集商住娱乐、观光休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泉港西部生态宜居商贸综合体初显成效。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界山镇东张村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村庄景点名片,打造南洋楼—古民居村落、利农公司—现代农业生态游、龙马溪休闲景观带和油画观赏体验等4条精品线路,实现文化产业和传统行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造好文化品牌,也要筑牢文化根基。近年来,该区始终坚持做好传统文化保护文章,如在保护峰尾古城方面,累计投入万元,以峰尾古城所在地诚峰村“一盘棋”的观念,紧紧围绕古城保护重点工作,从摸底建档、完善保护规划、修缮传统建筑、综合整治、数字管理、规范新村建设等六大方面,推动古城古街整治、保护规划、古城基础配套以及一批民生基础设施项目落地,为峰尾古城下一步旅游开发奠定基础。
此外,该区还将继续做强基础、做靓名片、做优乡风,不断完善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网上文化平台,加快推进“山腰街道钟厝村—普安村—前*镇三朱村—前*村—后张村”少数民族红色旅游示范线建设,活化利用陈平山烈士陵园、三朱革命纪念碑、地下交通站等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并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加强对社风民风的引导,大力宣传报道移风易俗先进典型、经验做法。
(陈嘉纬林弘梫陈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