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泉州枕山襟海,古称温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脉绵长。历史上涌现了不少炳耀当世、辉映千秋的人物,如欧阳詹、曾公亮、李贽、俞大猷等。他们有的博于学问、精著文章,有的崇尚气节、清逸敛退,有的务实用世、不负韶华,有的刚直耿介、捍民卫土……这些历史人物绵延于泉州城市历史的经纬之中,厚实了泉州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积淀。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泉”因有你》系列报道,着重介绍泉州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进一步丰富泉州世遗城市品牌的内涵。
档案吴钟善(—年):晋江人,字元甫,号顽陀,又号荷华生,别号桐南居士,室名守砚庵。状元吴鲁之子,清末登经济特科,其在诗词、书画及篆刻、鉴宝等诸多方面造诣精深,享誉闽地。
他是福建最后一位状元吴鲁的第四子,受父之命一生守护岳忠武砚;曾与友人在台北结成“寄鸿吟社”,后又加入碧山词社、温陵弢社;因博学被推举为泉州昭昧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并被聘为《晋江县志》总纂,惜书未竟、人已逝。
《守砚庵文集》内的吴钟善画像声名鹊起:受教于名儒名宦
“巍然雄峙乎宇内,而尊莫与并者,曰五岳;发源乎昆仑,经西域而横贯乎秦、豫者,曰黄河;合川、楚之流,历赣、皖而东注于吴以入海者曰长江。屹屹崇崇,干霄柱空,浩浩渊渊,没地际天,此则大造之伟观也……”这是出现在今年上海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诗词鉴赏题”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得大气磅礴、文采飞扬,而它正是出自清末晋江名士吴钟善之手。
状元第书房亦即吴钟善故居吴钟善出身名门,曾祖、祖父都曾是资政大夫,其父吴鲁乃是福建古代科举史上的最后一位文状元,名声斐然。吴鲁为晋江钱塘乡(今池店镇钱头村)人,但由于他长期在京任职,所以吴钟善并非出生于晋江,而是诞生在京城之内。吴钟善两岁时第一次随父亲返回晋江故里,而后数年间父子俩不断在京城与晋江之间来回穿梭。晋江靠海,钟善在这里见识到了多姿多彩的闽南乡土风情,这是一种与皇城之内肃穆庄重、按部就班全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京城与晋江两地的见闻,是一种山与海的融合,既拓宽了钟善的眼界,也增长了他对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认知。
钱头村西区还有另一幢“状元第”吴鲁十分重视对钟善的教育培养。在钟善13岁那年,父亲吴鲁延聘长沙名儒胡佛生来教导他。钟善天资颇高,而且学习刻苦,“诗书一卷未终,不杂以他卷”,其在诗词、书画方面进步迅速。13岁时,吴钟善随胡佛生等游历采石、青山等皖南胜迹时,即兴赋诗便震惊四座,神童之名不胫而走。后来他又师从徐堉、戴鸿慈、江春霖等名臣,在学业上更是日益精进。
钟善17岁举茂才,清光绪二十八年(年)即中乡试。翌年,经戴鸿慈举荐,考取经济特科二等第五名,跻身特科之列(在当时与进士同等)。同年秋,吴钟善开启他的多地漫游计划——“复赴豫闱揽辔,赵魏之郊,楚尾吴头,沿江东下,浮海而南”,连续跑了好几个省份,只为阅世增知、激发志向,完全是一副“精神小伙”的状态。一路上钟善诗兴大发,沿途凡遇名山大川几乎都留有诗篇。光绪三十二年(年),吴鲁奉令署理吉林提学使,并在上海会合各省提学使赴日本考察学制。27岁的吴钟善亦随父亲至日本,走访横滨、神户。考察完毕后,父子俩于当年冬天取道朝鲜,经安东前往奉天(今沈阳)。此次出国考察让吴鲁父子意识到,与列强相比,清朝教育制度已远远落伍,亟待新变革。
造诣精深:痴迷收藏与鉴宝
光绪二十年(年),也就是吴钟善16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影响他一辈子的事。那年九月,父亲吴鲁于皖南获得一方岳飞遗砚(即岳忠武砚)。此砚产自端州,岳飞在砚背刻有“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字。砚台曾为谢枋得、文天祥所藏,先后加镌铭文于其上。该砚在清初又为商丘人宋漫堂收藏,并取名“正气砚”。吴鲁得砚后,将自己的书斋号更名为“正气砚斋”。后来吴鲁病重弥留之际,将砚交付儿子吴钟善保管,并嘱其将之代代相传。
民间收藏的吴钟善所书石匾吴钟善既领父命,不敢大意,遂将自己的书室名更改为“守砚庵”。吴钟善在其《守砚庵诗稿·卷九》留有“岳忠武公砚”一诗曰:“岳忠武公有遗砚,泽肤焦背颀而圆。有沟如弓池如月,日退毛颖短陈玄……蕞尔块石九鼎重,中有大宋三名贤。乃令小子守勿坠,先公付与何其虔……留取丹心照两曜,归来灵气棲一拳。墨浪淋漓血和泪,大节相辉谁后前。摩挲手泽耿遗训,庶谢缁磷完白坚。”诗文阐述父亲吴鲁与自己,两代人守砚的由来与决心。这岳忠武公砚既与岳飞、谢枋得、文天祥这“大宋三名贤”相关,又得吴氏家族“守砚”,故亦被时人视为“天下奇珍”。
《守砚庵诗稿》今有传世
得益于追随父亲守护岳忠武砚,钟善很早便痴迷收藏古物和鉴宝。从他的文章中可知,其对于停云馆墨、李廷珪墨、汉孟孝琚碑、宣和秘阁帖、方于鲁墨、骊龙珠加十万杵墨、唐拓足本欧书温虞恭公碑、卓吾石印等物俱有研究。正因出于对文玩古物的喜爱,吴钟善才发出“礼器琳琅焕相伍”的感叹。此外他在书画及篆刻方面,亦造诣精深,其书法继承吴鲁之风,传世墨宝甚多。有意思的是,吴家也不单藏有岳忠武砚,吴鲁生前还收藏有“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号竹垞)的一块名砚。此砚“面有缘,无池,深其上以聚墨。右侧临汉壶,铭十三字,款署‘康熙乙亥冬十月竹垞老人珍玩’……”是朱彝尊最珍爱的宝贝之一。另外,钟善还曾鉴赏过明代“忠烈公”蔡道宪遗砚的拓本。
享誉诗坛:结为弢社联吟唱和
吴钟善虽曾为经济特科录用,但他在政治仕途上却并不得志。当时的清朝,早已进入摇摇欲坠的“最后时刻”,尽管吴钟善上书可试万言、射策能详百问,但腐朽昏暗的晚清政府并没有给其真正能施展才华的机会。
直至宣统元年(年),吴钟善方才受命出任州判,分发广东。是年十二月,吴钟善奉广东布政使陈夔麟之委派,掌广州西北三十里处之石门厘厂(即征税机构)。石门虽设卡,然无征厘金之权,实是粤省厘厂之最冷者。不过,吴钟善却以石门乃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酌贪泉而觉爽”的地方,追慕先贤清廉乐善之风,故安之若素。
“紫薇高照”四字为吴鲁书法真迹宣统三年(年)秋,吴鲁因病告假南归。吴钟善闻讯亦以还乡省亲为由辞差。年末,吴钟善至上海迎接吴鲁,并服侍吴鲁乘海轮至厦门,寓居鼓浪屿林氏菽庄花园。年,吴钟善陪吴鲁返回家乡晋江。此时吴鲁病情加重,吴钟善与妻子丁宜人侍奉病榻,尽心照料。八月,吴鲁病逝于家中,享年68岁。之后,吴钟善请来前清御史、莆田人江春霖为吴鲁撰写墓志铭。
年,吴钟善应友人吴增之请,任教于丰州南安中学。后来,吴钟善又应台湾豪门“板桥林氏”第三房林忠之聘,浮海而东,授读于林家。而后,他与林鹤寿、林柏寿、龚亦癯、陈蓁、苏镜潭、吴普霖在台北结成“寄鸿吟社”,推龚亦癯为社长。此七人又称“寄鸿七子”,其中吴普霖是吴钟善之子,年龄最小。“寄鸿七子”平日里赋诗作词、联吟唱和,为近代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年,吴钟善偕子普霖与林鹤寿、陈蓁内渡至厦门,寄鸿吟社遂告解散。
年,林鹤寿在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创立碧山词社,亦邀得钟善入会。年,为潜心著述,吴钟善索居于晋江家宅,杜门谢客。此后里居十数年,足迹不履城市。年,苏大山、林骚、吴增等泉州名士有感于泉州自晚清桐阴吟社后即无诗社,遂结温陵弢社,吴钟善与友人曾遒、洪锡畴、苏镜潭、黄悟曾等,俱成弢社成员。吴钟善虽不常参与社侣之雅集,但在写诗一事上,却是十分积极的。后来,弢社将众人诗篇集结而成诗册,吴钟善执笔为之撰序。
吴钟善曾为赐恩岩发起过募修吴钟善一生著述颇丰,有《守砚庵诗稿》十四卷、《荷华生词》二卷,以及《守砚庵文集》四卷等,其诗词文赋后又辑为《守砚庵诗文集》,被誉为闽南诗坛之大家。名士苏镜潭在为《守砚庵诗稿》所作之序中这样评价吴钟善的诗歌:“其气醇以庄,其格谐以苍,渊渊乎如鸣琴流水,穆穆乎如响玉清风,信能跻古人之堂奥,而非今世所称诗人之诗也。”
襟怀长存:钟情教育拟纂县志
日前,在吴鲁五世孙吴绶树的带领下,记者前往晋江钱头村参观了吴鲁故居(即钱头状元第)。据介绍,状元第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北朝南,由状元第大厝、书房、学堂三座并排的建筑物组成。状元第前有石埕,埕内立着两副花岗岩石旗杆夹,各带精美旗座,一副是吴鲁的,另一副则是吴钟善所有。据介绍,吴钟善的那个旗座是特科旗座,与寻常所见的进士旗座又有不同。年,钱头状元第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绶树表示,吴鲁书房亦为吴钟善故居,当年吴钟善返乡便居于此屋。吴鲁逝后,吴钟善于此整理、出版吴鲁的遗著遗墨,并进行其他社会文化活动至终老。如今,书房的厢壁上镌有吴钟善的直系后裔、书法家吴紫栋立石并书的“家声不坠碑”。而学堂建筑则是吴鲁教导族内子孙之处,其作用亦如私塾。状元第近年又历重修,整体感觉简约而淳朴。
状元第前石埕内立着花岗岩石旗杆夹,并带有精美旗座。在钱头村西区还有另一幢“状元第”,据说这是吴鲁中状元后族人为其修建的,其门厅作双塌寿处理,大门背后檐下镌有“紫薇高照”四字,为吴鲁书法真迹。不过,吴鲁谦逊,返乡后将此宅让予自己的兄弟居住。
吴钟善一生钟情教育事业。早年曾在南安华美学校、晋江县中、丰州书院等处执掌教鞭。虽然年后,他便在家乡晋江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不过出于对教育的热爱,年,受吴增、李幼岩等人力邀,吴钟善毅然出任泉州昭昧国学专修学校校长。据吴紫栋先生介绍,吴钟善在泉州昭昧国学专修学校担任校长约有四年时间。泉州昭昧国学专修学校的前身是“梅石书院”(古为“一峰书院”),吴钟善曾作《梅石书院即罗文毅公故祠》诗曰:“一峰不作紫峰去,白水清浆谁与传。石上老梅无恙在,未应花瑞让桑莲。”吴钟善在该校兼授国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古典诗文方面的知识。同年,晋江政府拟修县志,吴钟善被聘为“总纂”,乃取泉州府志中晋江先贤之列传详加评阅,删冗撮要,复掇遗轶,拟辑成书。可惜直至年钟善病逝,书仍未竟。
吴钟善对泉州的公益事业亦有贡献,单从他的《守砚庵文集》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他曾为晋江的溜江六里陂和清源山的赐恩岩等发起过募修,对地方公益事业抱有一颗热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