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世界唯一泉州这处发现曾轰动世界泉州晚
TUhjnbcbe - 2024/5/18 16:22:00

(公益广告)

我的名片

草庵位于晋江华表山麓,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年),庵为草构,故名“草庵”。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

作为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见证,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显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

在晋江的西南近郊,有一座草木葱郁的华表山,层峦叠翠,林泉郁秀,静谧优雅,远离喧嚣。沿着幽静的道路走到尽头,一座山门出现眼前,牌坊上书“万石梅峰”,入得山门,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迹——草庵便赫然眼前。

悬在岩壁上的三开间小石室,典型的闽南红砖外墙,不大却精巧,庵前一片赏心悦目的绿色,没有金碧辉煌却显清幽别致。走进草庵,听着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吴金鹏娓娓而谈,草庵的前世今生犹如电影,一幕幕缓缓出现。

吴金鹏在草庵向记者介绍摩尼光佛造像

摩尼教本土化印证泉州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草庵外景(陈起拓摄)

“草庵的来历,得从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说起。”据吴金鹏介绍,摩尼教约公元6—7世纪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新疆,后由新疆传入唐朝长安。公元9世纪,唐武宗废佛运动,摩尼教也受严禁和打击,法师逃避民间秘密传教,其教义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改称“明教”。

摩尼教徒认为要改变现状必须通过斗争的手段来实现,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者的压制和打击,他们以秘密的方式进行传播。公元9世纪,伴随着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摩尼教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泉州,摩尼教徒选择罗山华表山麓建立寺庙,因寺庙最先为草构,得名草庵,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年,泉州明教徒在华表山改草庵为石室、雕刻摩尼光佛,与泉州佛教、道教、民间信仰进一步融合,开始有偶像崇拜。14世纪,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定天下,以三教范民”。以明教上逼国号,摈其徒,毁其宫。摩尼教再次转入秘密活动,从此走向衰亡。15世纪,草庵住山还在庵前的崖壁上,刻摩尼教“四位一体”的“劝念”石刻,说明草庵仍有明教活动。16世纪,明教与民间信仰结合成为村落埔境神,继续在草庵周边传播。“草庵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珍贵物证,它与泉州本土文化的融合,体现出10—14世纪泉州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社会特质。”

为国际摩尼教研究提供重要物证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陈起拓摄)

整座草庵寺里最珍贵的“宝贝”,就要数庵内正面崖壁上雕刻的摩尼教创始人摩尼端坐在圆龛上的形象,称为“摩尼光佛”。摩尼光佛造像高1.54米,宽0.83米,身着宽袖僧衣,跏趺于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庄严肃穆。更神奇的是,造像依石质不同颜色浮雕而成,脸呈草绿色,手粉红,身灰白,设色得当,巧夺天工。

作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它的历史价值和宗教价值可见一斑,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年8月,在瑞典召开的“摩尼教国际研究大会”上,这一尊塑像更是被确定为大会会徽。

吴金鹏说,除了摩尼光佛造像,草庵还保存了体现较为完整的摩尼教教义和仪轨的系列物证,比如“明教会”碗、记事石刻、劝念石刻等,都是摩尼教研究的重要依据。他指着摩尼光佛造像的壁龛上方左右角,向记者介绍道,左上角崖刻记载谢店市陈真泽捐钱刻造像和造像年代,右上角崖刻记载罗山境姚兴祖捐钱建石室一间。“这些文字是目前草庵立寺时间、立寺人、摩尼光佛石雕像镌刻时间和石构建筑始建年代最可靠的原始文字记载。”

年,在草庵前处建大华严寺,挖地基时发现一古井,发掘出一件“明教会”褐釉碗和几十块残片。该碗敞口浅腹,低圈足,内施酱褐色釉,外施半釉,碗内壁阴刻行书“明教会”三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底高0.8厘米。这几十块残片中,有13片有阴刻“明”“教”“会”字样。经考古调查,生产“明教会”碗的是磁灶窑系大树威窑,因在窑址采集到同样刻有“明”“教”“会”字样的残片,说明草庵“明教会”碗系以订烧方式生产。其形制与磁灶窑北宋时期的器物相符,碗的烧成时间应不晚于北宋政和年间,“明教会”碗佐证了北宋时期摩尼教在华表山麓的早期结社活动,被称为草庵摩尼教研究的第二大发现。

复兴草庵走向世界

“说起草庵的珍贵之处,有几位文化名人是必须要提到的。”吴金鹏说,年、年、年,近代高僧弘一法师3次住锡草庵,每次淹留累月,或度岁、或养病、或弘法。其间,为重兴的草庵石室大门、金柱等撰书4副对联,并留下了一方《重兴草庵记》。“这些镶在壁上的石刻不仅是书法珍品,更是了解草庵历史的重要文物。”

年,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草庵考察时,看到保存完好的这尊摩尼光佛雕像时异常高兴,认为这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重要发现,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意义,消息一发布,在全球学术界引起轰动。当时,考察团成员兴奋地在草庵留下签名,刻有签名的石碑如今还立在草庵前的草地上。

年11月,著有明教传奇故事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的著名作家金庸第一次来到草庵,吴金鹏曾陪同参观。吴金鹏说:“金庸先生说,‘《倚天屠龙记》中多次提到明教,许多读者还不相信有明教呢。草庵的存在正好说明明教不是我杜撰的’。”当工作人员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火红的纪念册请金庸题词时,金庸不假思索地题下了“熊熊尊火,光明之神”八个字。

这些年来,为实现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有效保护,晋江投入2亿多元,对草庵主体建筑进行整修、加固,对草庵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并复建龙泉书院,使遗产周边环境与其相协调,为遗产价值阐释与展示提供条件。“现在来草庵参观的国内外客人越来越多,我们也培养了几名双语讲解员,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世界现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吴金鹏说。

从农田走出来的地方史学者粘良图:

下足“笨劲”研究晋江草庵

粘良图介绍草庵研究的相关情况

在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记者见到了粘良图。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清瘦老人,出生在晋江市金井镇钞岱村,是一位从农田走出来的地方史学者。

上世纪60年代,粘良图中学毕业后和多数农村青年一样回乡务农。“一年到头,要干多天的农活。”他当过人民公社社员,春种秋收,锄犁并举,所有农活样样能干;80年代到城里打过工,吃苦耐劳,砖瓦泥水都不含糊;90年代他带领老伴和家人承包了农场的50多亩耕地和多亩山林,每年五谷丰登,山林苍翠。偶尔有一些闲暇,他重拾学生时代的文学爱好,看看书,写点东西,发表在县级小报或内部刊物上,在当时的泉州文化界小有名气,他的作品《俞大猷》还获得中篇小说征文大赛三等奖。

年,晋江加强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工作,47岁的粘良图被当时的晋江市博物馆负责人慧眼识才,从金井镇的一片山林里“挖”出来,借调到晋江市博物馆专门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农民出身的粘良图,从事民俗文化研究也拿出种地的劲头,不怕使笨劲,唯恐没坐实。一支笔、一个本子、一把尺子,走遍晋江各地,鉴定、登记、拆卸、收藏和整理,钩沉考据,抄录拓印……“做学问,不能求快。”无论是历史古迹遗存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都广泛涉猎,凡有价值的总要想方设法抢救保护,并不断为博物馆增设科目、充实内容。

从年至今,他出版了《晋江草庵研究》《晋江史话》《晋江碑刻集》《晋江海港琐记》等20多本著作,发表过的民俗文化、民间人物、故事等文章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他研究摩尼教的著作《晋江草庵研究》,荣获“福建文物考古博物馆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在写《晋江草庵研究》时,为理清草庵历史,他阅读了国内外对摩尼教的研究资料,并进行了数年的田野调查,深入地方研究与草庵相关的文献、族谱、碑刻、签诗等,走访与草庵有关联的人士及村落,对现有的草庵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历史考察。“当时听说有一块关于草庵的墓志铭,但是被烧了,后来又听说有人临摹了墓志铭文字,我就继续想办法寻找。”粘良图说,几番周折后,他终于找到了那些记载。

为了方便整理文献,粘良图在50多岁时开始学电脑,他调侃自己打字时是“一指禅”。年,他受邀去德国波恩大学参加学术研讨,同行的还有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感觉50岁以后,我的人生开启了新的旅程。”

从晋江市博物馆退休后,粘良图“转战”五店市,现在是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天上满8小时班,坚守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习惯,从未放弃过对当地历史及文化的探究。谈及未来,已过古稀之年的粘良图坦言,仍将身体力行继续地方史研究,一方面是出于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是想把晋江的历史记忆留给下一代。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许雅玲陈起拓

实习生:黄诗艺

编辑:吴丹丹

审核:江晓媛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唯一泉州这处发现曾轰动世界泉州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