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彰显育人的校训创新人民资讯
TUhjnbcbe - 2024/8/21 18:54:00
现如今,走进现代乡镇,发现不少村居小学的校名,并不直接取名于村名。富有内涵的校名,往往是创办者对“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深刻思考与表达。恰巧,这也是校训精神所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育人是需要源头活水的,水活才能源远流长。一所学校如果基于校名内涵进行校训创新活动,把准“育人”的源头脉络,真做文章,就能实现办学理念的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的夯实与丰富。我们身边的不少小学,其校训总能让人感受到别具匠心而各具特色的育人之道。“启蒙明德,博学阅成”。晋江有一所创办于年的启蒙小学,由旅菲侨亲独资创办,孙中山先生取校名为“启蒙学校”,有“启蒙之所”的意思。不忘过去,学校凝练出了校训的前四个字:“启蒙明德”;立足当下,秉承“做最好的读书人”的办学理念,进而形成校训的后四个字:“博学阅成”。这样继承与创新的校训,让学生能从小自信地编织着未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校训文化育人。“善学至茂,德行聚峰”。育人总是同中求异,才能独放异彩。这所乡镇中心小学采用德育知行统一原则,立足“立德树人”;“茂(才)”是培养的目标,“善学”是培养的过程。学校通过基于“立德树人”内涵的深度解读,成为师生行动的准则,具有促进德育实践的明显效果。这种深入自我挖掘、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的方式与行为,更能促进学校发展。“博学万象,雅润千峰”。这句校训中,“博学”指广泛学习,使学识渊博;万象泛指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雅”原指合乎规范的、正确的、高尚的,引申为高雅、文雅,指向气质与气度,是静雅的校园环境、高雅的文化氛围和卓雅的人文素养,也是学校文化内涵的展示。这校训意在倡导学校全体师生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地学习,博采众长,积淀渊博的学识,涵养美好的品格和气质,使得广大学子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到达雅的境界。“德如玉,学如溪”。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儿童是校训的育人对象,因此,以儿童认知心理特点为依据是校训传承与发扬的根本。校训“德如玉,学如溪”中,“玉”成美德之行。“溪”系连绵之水,喻学无止境。新校训将抽象的“美德”比作“玉”,将学业的进步比作“溪流”,在贴近儿童认知规律的同时,也将教育寓于无痕。“学永于启,善和与初”。学校希望借助这句校训让学生明白,学习是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坚实的起点;也让教师明白,开启学生的学习之路重在思想启蒙。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文字浅显易懂,道理清晰明了。“人之初,性本善”。揭示了人的初始状态,也暗示其所需的恰当教育之法。校训遵循认知规律而告诫师生: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之始,重在童蒙之“启发”,重在一切的开端。条理清晰的校训有助于学生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启”与“初”的含义从一开始就铭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学生对于启发与开端的意蕴会更加理解;从简约到深入,这符合儿童的思维认知规律。这些学校的校训创新,是在沉淀中育人,在每所校园中,每一片落叶,每一棵草,每一册书中,也在那简单而丰富的数字之间,蕴含师生们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好的校训既能植根于各自的历史文脉,又彰显每个学校发展的前路,凝聚自我革新的能力。从学校到全体师生,都应先理解校训的内容与精神,付诸行动,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中找到自己的着力点,拥有自己前进的动力。(作者系晋江市永和镇教委办副主任)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彰显育人的校训创新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