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导师做思想工作,善于观察,即时反应,针对个性和具体情境,恰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愿做这样的导师,这样的一把钥匙。
平日里,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而德育的内容需要教师的“教”,德育的过程更需要教师的“导”,心灵的沟通远胜于知识传递。当德育的实践和导师的角色完美结合,教育就是直抵心灵的对视,就像微妙艺术里的审美,能够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成全自己。
教师的职业是播撒爱的事业,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们的学生需要关爱,而学生也不会接受无缘无故的爱。只有走进心灵,做好铺垫,爱才会生根、生长;只有乐于接受,契合心绪,所有的付出才是雨中奉献的一把伞,而不是艳阳天里空泛的问候。当我们解开了同学的心结,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难免洋溢着充实的感觉。当有老师在沟通学生纷扰的烦恼时,我们总愿意侧耳倾听,迫不及待地一起想办法。我们总是乐见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我们也总是庆幸自己的教育情怀不断得到总结与赓续。“我爱你,不光是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与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这样的爱是一种相互的成就与成全啊!
年轻的学子期盼权威的引领,但又反感被权威安排与压迫;教师常常以权威的形象出现,但又刻意规避权威的面孔。没有哪一位学生不希望自己“亲其师,信其道”,也没有哪一位老师希望自己的威信是强加的胁迫。可是,学生的思想千差万别,德育工作即时性又那么显著。假如没有甘做人梯的情怀,我们做“良心活”何以找到出发的理由?假如没有一个合于情理的抓手,学生何以在不违和、不唐突的情况下就接受一场思想的洗礼?无数的教育场合都在强调“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其实这不仅仅是在动员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模式,而且也是在为老师搭建一个发挥的平台,建设一种权威的通道。当我们打通这样的通道时,做一个可亲可敬的导师,也许就可以来回地体验鲜活的权威,留下意趣飞扬的记忆。
学生渴望沐浴着阳光,但也愿意被雨露滋润;老师努力发出光和热,也愿意自己能春风化雨。一个好导师不会让德育的目的性太明显太张扬,不会让刺眼的光芒灼伤心灵的嫩叶。他们做德育工作特别重视“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在课堂上,德育和知识点相渗透相融合;在课余的时间里,德育和见闻和活动相触发相碰撞。自然而然,有灵感的火花,有智慧的激荡,当导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点燃一盏希望的灯,照亮的一定不只是学生的路,还有教师自己的精神气度。一个热爱学生的人必定不会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必定是热爱生活的人。是啊,一米阳光,可以是师生彼此的希望和守护;夜雨默湿,春风未然,桃李遍山岗,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
作为教师的幸福体现,常有延后性影响,也许德育工作的成效也并不一定局限在当下的考量和评价。而所有的教育命题,放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背景下,都会产生新的要义;所有的教育梦想在中国梦的光环之下,都会更加熠熠生辉。
我愿做个德育的导师,陪着自己的学生好好走一段路!
(作者系德化一中语文教师、德育导师,“德化县优秀教师”)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