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泉州讲古,你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介位——林赋赋。专业方言讲古17年,特别有泉州味道。别告诉我你没有听过他讲古。让我们一起瞅瞅!↓↓↓
●林赋赋(72岁,泉州讲古表演艺术家,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
每周一、三、五,“说古今故事,讲天地传奇”的开场白总会准时出现在电视台“泉州讲古”栏目里。“讲古仙”林赋赋一袭或蓝或红的飘逸长袍、一把古色古香的折扇、一个麦克风,他便能将民俗风情、沙场烽烟、武侠江湖、儿女情长等描述得绘声绘色。
林赋赋是地道的老泉州,打小酷爱听讲古。谈起自己最初学讲古的经历,他笑称自己算是自学成才。“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戏,讲古。上小学那会儿,我还经常逃课跑到泉州南门一讲古场里听专业讲古人讲古。那个时候,泉州很多地方有讲古场。南门、旧中菜市、文化宫、花桥亭……那时,‘讲古仙’讲一会就停下来,拿着个小罐子到观众场上走一圈,每讲一回的行情是一分、两分钱。”林赋赋告诉记者,“因为我听多了自然就喜欢模仿,而且在文艺方面我也比较有天赋。9岁学习南音,12岁就掌握了南音四管演奏。以前,有街头剧表演,我常常模仿讲古前辈们的语调、手势,给乡亲们表演。加上我记性很好,模仿得颇有几分神似,在泉州一带逐渐有了名气,14岁正式入行到梨园科班学艺。”
正因为具备这样扎实的功底,加上林赋赋的勤奋努力。讲古17年来,他对于泉州的民俗、传奇、民间故事、地方方言故事等都能融会贯通,信手拈来。所以,他每回下乡或是访问演出时,整个演出会场都挤满了人,不少现场古迷都听得着了迷,久久不愿散场。
★你还知道泉州讲古的那些后起之秀吗?比如介位:
●上官培智(22岁,现为泉州艺术学校闽南语播音专业学生,泉州古楼讲古演出团演员之一。)
年暑假,泉州威远楼举办了一次古楼讲古系列活动。在当天的讲古比赛中,泉州艺校闽南语播音专业的学生上官培智以闽南方言、俚语为载体,形神兼备地进行艺术表演,生动活泼地演绎了三朝元老留正的一生。他的闽南语有声有势,具有闽南人讲古的情境,精彩的表演引来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最终获评了“最佳讲古人”称号。
今年22岁的上官培智,可以算得上是“泉州讲古的后起之秀”。“我从小就对闽南方言感兴趣,平常喜欢看讲古栏目。最早接触讲古就是在电视上看到林赋赋老师的精彩表演,后来成为林老师的铁粉,每期必看。平时,我很喜欢和朋友讨论不同地域的闽南语不同读法,通过讲古栏目学习林赋赋老师纯正的泉州腔调。出于对闽南语的热爱,我高中毕业后就报考了泉州艺校的闽南语播音专业,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
★又或者是,介位:
●苏铭钰(10岁,泉州师院附属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交流使者“惠女阿芳”扮演者。)
画家蔡永辉笔下的“惠女阿芳”漫画形象人们耳熟能详,而真人版“惠女阿芳”作为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交流使者,其可爱、充满灵气的样子,深得市民们的喜爱。特别是她随时随地都可以给你来一段声情并茂的讲古,如她的拿手好戏——闽南讲古《共虎挽齿》,惟妙惟肖又不失专业的老到模样,会让你忍俊不禁。而她不但只是热爱传统文化的表演,平时还注重文化知识的沉淀。
“惠女阿芳”真名叫苏铭钰,是泉州师院附属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今年只有10岁。“喜欢传统文化和喜欢时尚是没有冲突的”,阿芳将“讲古”表演融入校园剧中,加入无厘头风格,为讲古艺术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深深地影响着其他的孩子。
★身为泉州人,你对泉州讲古了解多少呢?
对泉州人来说,讲古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但要换成北方人,听得较多的仿佛就只有说书了。
?讲古:始于宋朝,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讲古类似说书。”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陈日升解释道,泉州地区有我们自己的“说书”形式,即讲古。相对于说书,传统讲古的再创作程度较低,表演色彩较弱。而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讲古更多的形式与文化内涵,使其更加生动多样,丰富有趣。
其实,讲古与说书并无较大区别。说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曲艺,大约起源于宋代。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
宋代开始,说书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时,评书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说书人:创作与表演才能兼具
讲古,在缺少文娱活动的年代里,是人们陶冶精神、增进知识的一种形式。有业余消遣的,也有以讲古换取口食的。
“在以前,泉州讲古并没有像北方那些城市的说书一样精彩,通常只是照书上写的念出来。”陈日升告诉我们,由于各地文化发展水平不同,旧时泉州并没有出现较有名的说书人。一些落魄文人为了生计,才选择说书这个职业。他们学识较多,见多识广,而且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而说书的地点,通常在菜市这样的热闹区域。
跟泉州讲古相比,北方说书则更类似于“表演”。说书人具有一定的创作与表演才能,并且有说书乐器相配合。最初用琵琶,后来逐渐被淘汰改用三弦。说书人除了抱在怀中的三弦外,便是绑在右小腿上的“刷板”了,这是说书人的主要“打击乐器”。三四片两寸宽、不足尺长的杜梨木,熏干刨光后,上端打上两只小眼儿,用羊皮绳或细麻绳穿绾起来,组合成类似于“快板”一样的乐器,演唱时将下片牢牢地捆绑在右小腿上,利用脚尖的闪动,带动其煽动发响。此外,说书人在自己的右手虎口上,还要挽上一个小“连花乐”,利用弹拨三弦时的颤动而发响。有了这个莲花乐,弹三弦就有了很别致的声音,顿时显得热闹了许多。
?传承:重视地方语言文化
“古时候,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讲古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让文化传播得更广。”陈日升认为,讲古可以说是一项非常“接地气”的表演。
讲古对泉州话的传播与推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说,讲古人都需具备熟练表达本地方言的能力,这对于更规范地传播本地话十分有利。同时,又因为讲古具有“接地气”的特点,也更易于使人接受。
说书是一种主要诉诸听觉的语言艺术,人物的音容笑貌,大自然的水光山色,战场上的金戈铁马,闺阁中的莺声燕语,几乎全靠说书人绘声绘色的评说和表演。这就要求说书的语言必须形象生动、绘声绘色,首先要求能上口,能入耳,艺人说得清,听众听得懂。然后,才是要求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和明快流畅的节奏感乃至音乐感。一部好的评书,欣赏其语言之美,对听众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讲古的传承创新,对语言文化具有重大意义。”陈日升表示,需要丰富讲古更多新的内容,增添新形式,加大对讲古说书文化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的是重视地方语言文化”。
很有fl有木有!!小编找的这些你都知道吗?你还知道泉州讲古的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快分享给大家伙瞧瞧。
资料来源:东南早报-闽南周末
更多新闻资讯见泉州通客户端↓↓
泉州通是由泉州晚报社与泉州移动公司联袂打造的泉州人移动资讯生活第一平台。
温馨提醒:如何下载泉州通
苹果用户在APPStor里搜索“泉州通”即可下载。
安卓用户点击本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页面后点击右上角→在浏览器中打开,即可下载。(如下图操作)
(编辑:华强)
来源:泉州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醒:点击原文可下载泉州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