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泉州晚报《泉州晚报》特刊版面
成群的大凤头燕鸥在围头湾嬉戏、觅食。
一衣带水,辉映两岸。图为游客观看夕阳从晋江市围头村对面的金门岛落下。
参加七夕返亲节的两岸情侣在围头村金沙湾放飞孔明灯祈福
屹立在围头湾的白洋屿航标灯,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起点中“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围头村全景
绿地面积占到村庄总面积的35%
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踏寻红色足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金沙湾、东海湾和月亮湾让游客们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海陆养殖结合,推进休闲渔业发展。
核心提示:围头村,毗邻围头湾,距离大金门岛仅5.2海里。凭借独特的地缘,这里早已成为闽台民间往来的重要桥梁。
置身于这个三面环海的村庄,可见自然天成的海湾、沙滩绵延相接,这里不仅拥有深厚的海洋文化,也保留着许多历史遗址,造访此地,不仅可一窥昔日繁华古港的风貌,更可回望峥嵘岁月的人文故事,而借由整合“战地文化、滨海文化、渔村文化、华侨文化、涉台文化”五大资源,围头村也正在全力构筑“绿色渔村、蓝色海湾、白色沙滩、红色遗址、金色人文”乡村名片,以此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海峡乡村旅游。
绿色渔村——修复古街打造美丽乡村
围头,闽南半岛上最南端的一个小渔村,如今造访此地,仍可见当地不少人家保留着闽南风格的红砖,屋外有木质的渔船,农耕用的水车以及石磨……这些被悉心保留的闽南渔村风貌,也让许多外来访客直观感受到了这个魅力乡村的独特风情。
现今,以古街为核心,围头村也努力原汁原味地保护和修复古街原有风貌,凭借对渔村文化的保留,围头村自年被晋江市确定为“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建设示范村,不仅率先实施“文化兴村”发展战略,也在打响“海峡第一村”乡村旅游文化品牌的同时,积极倡导“文化要先导,旅游要先行”的强村富民理念,不断创新和挖掘独特内涵,助推新一轮“美丽乡村”的建设,并不断取得可喜成绩。
蓝色海湾——天然良港提供丰富资源
海是围头最重要的资源之一,6.5公里的海岸线塑造出了一个天然壮阔的良港,无论何时来到这里,置身海边,一眼望去可把宽阔无垠的大海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一直以来,围头的天然港湾不仅是闽南侨乡的重要港口,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窗口之一,此地海产资源丰富,古往今来就是闽中、南地区闻名的天然渔港和海水养殖基地。
如今,凭借各具特色的海湾、别有风情的观光夜市,围头村旅游声名远播。如今围头已形成风情购物的围头古街、夏日好去处的金沙湾海水浴场、旅游度假的围头湾假日酒店、游客休闲体验的农耕文化、特色民宿的围头人家,还有浓浓乡村风情的海鲜馆,以及海峡渔家乐等20多家集娱乐休闲、海鲜美食、生活体验、特色购物等为一体的围头乡村休闲旅游服务场所。
白色沙滩——三面临海展现旖旎风光
围头村三面环海,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且形态多变的特点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滨海旅游资源。其中,金沙湾面临海峡,海岸线从月亮湾延伸到南江村交界,沙滩长达3.2公里,这一天然的海滨浴场,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游泳、戏耍,被誉为“天然游泳馆”
除了金沙湾,围头还有一处被称为“月亮湾”的海滩,当地称这是“兄妹湾”。月亮湾位于半岛南面,湾口朝南,由丛林环抱着,沙滩长米,沙质洁白晶莹,四季水波不惊,是一个戏水和垂钓的好去处。
红色遗址——珍贵遗迹蕴含厚重历史
围头历史悠久,当地至今仍留存有“毓秀楼遗址”、“八·二三”炮战东线遗址,均被完好保护,并被精心修缮。
围绕“战地文化休闲渔村”发展主题,照滨海游憩区的定位,以及围头的文化特色主轴,围头也将其红色的战地遗址,尤其是以“八·二三”炮战相关历史遗迹等为主要重点特色发展,将整个围头村定位为“战地文化渔村”。
近年来,围头还整合了战地文化、渔村民俗资源,生成了东西两条旅游主干线:“一港二园三海湾”东线滨海休闲带,全长3.9公里,串起古渡观光渔港、围头海角生态园、东线和平公园和金沙湾、月亮湾、东海湾;“一园二楼三广场”西线战地观光带,贯通“八·二三”战地公园、毓秀楼、达屋楼、战地文化广场、永平古城广场、滨海休闲广场。
金色人文——特殊地缘促进两岸交流
围头村,现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这个具有多姓氏的古村落,有着深厚的闽台渊源。
现今,围头也抓住了闽台旅游的乡土特色,激发出文史文创的生命力,并借此扩大围头“海峡第一村”旅游品牌。在全力打造围头“两岸交流先行村”同时,率先将民间“七夕”情人节和海峡两岸返亲节有机融合,以此彰显新一轮美丽乡村新成果,印证两岸“海峡一家亲,闽台五缘村”的美好愿景。
同时,近年来频繁的涉台民间文化节庆也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围头村也成为首批“福建省十大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还形成了独特的游围头“看金门、探炮洞、泡海水、吃海鲜、住民宿”旅游路线,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本报记者张九强陈士奇文/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