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挂云帆济沧海”专题展示馆
地点:石狮市蚶江镇石渔村(石湖码头遗产管理站旁)
开放时间:9:00-11:30、15:00-17:30(每逢周一闭馆修整)
核心提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豪迈大气,千百年来深刻地刻在向海而生的泉州人的基因中。为了适应海外交通的需要,在10—14世纪的泉州港,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规模巨大的海港建设活动,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上的突出现象,也是泉州为世界海洋商贸的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标志之一。位于石狮市的三处世界遗产点——石湖码头、万寿塔和六胜塔,便是其中的代表。
如今,在千年古渡石湖码头旁,一座风格古朴的世界遗产展示馆静立在旁,这便是“直挂云帆济沧海”专题展示馆。该馆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石湖码头、万寿塔、六胜塔三个遗产点的地理位置、建设背景、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展馆虽然不大,信息量却十足。
除了三个遗产点出土的不同时代的瓷器等文物、与航海相关的古籍、航海老物件等相关展品,展馆中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多幅珍稀航海古地图。这些航海图地图,穿越过层层叠叠的漫长时空,向参访者诉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港口设施系统及其地位、作用。
下面,记者请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带我们一起探秘这座讲述三个世界遗产点故事的展示馆。
泉州晚报记者
*宝阳/文
石狮市博物馆/供图
四个展室既独立又融合“直挂云帆济沧海”专题展示馆位于遗产管理站旁,正对着蓝蓝泉州湾。展馆分为“石湖码头通异域”“万寿宝塔指航程”“六胜守护岱屿门”“交流共享永传承”四个展室。展馆空间不大,但中心明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既很好地体现3个遗产点各自的功能作用、文化价值等,又将三个遗产点化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讲述了10—14世纪泉州先进的航海技术与繁荣的海上贸易历史。
展示馆位于石湖码头旁,面向蓝蓝泉州湾展厅的第一展室“石湖码头通异域”,围绕石湖码头展开介绍。石湖地处泉州湾出海口,石湖半岛延伸海中,形成一个避风、水深、不易淤积的天然良港。年,航海家林銮修建石湖码头,通航东南亚。—年间,乡绅傅琎修建连接码头的“通济桥”,形成完整的码头设施体系。尤其是10—14世纪,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兴盛,万寿塔、六胜塔两座航标塔相继兴建,石湖码头的航运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石湖码头构造合理,历久耐用,系宋元时期码头建筑的珍品,是泉州港海运交通繁荣发达的历史见证。不过,李国宏表示,石湖港不仅是泉州港古代商贸的重要集散地,也是海防要地,同时承担外贸商船的监管职能,这是石湖码头有别于同时期其他码头的重要特征。
波浪形的展厅设计,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主题相契合
宋代海外贸易管理条例规定,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后,要先停靠石湖码头附近海域,由石湖巡检寨和惠安小兜(崇武)巡检寨派员登船核检封仓,而后由差吏随船顺着晋江,护送至“都务亭”。泉州市舶司官员根据规定,检验货物和人员,按照税则征税,之后货物才可进入市场交易。
这些关于石湖码头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信息,都在展厅内可以寻到。
一缩一放间讲好世遗故事在现代航标出现之前,商船航行于茫茫大海,航标特别重要,宋元泉州对航标塔的建造和利用水平,堪称世界领先。万寿塔和六胜塔,就是两座典型的航标塔。第二展室“万寿宝塔指航程”、第三展室“六胜守护岱屿门”,讲述了两座塔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地位作用,以及悠久的海外贸易历史积淀和给石湖民众的生活生产习俗带来深刻的影响。
万寿塔位于泉州海岸制高点宝盖山顶,正对台湾海峡,北侧眺望泉州湾,南侧直视深沪湾。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万寿塔在南宋绍兴年间(—年)创建以来,成为商船从台湾海峡航道进出泉州港的导航标志。作为泉州湾海岸上最高的航标,万寿塔见证了10—14世纪泉州海上贸易的繁盛,是刺桐港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重要标志。不过,对侨乡人民来说,万寿塔不仅仅是一座航标塔,也是镇守海口、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万寿塔又名姑嫂塔,其“望夫成石”的传说,承载了泉州民众对海洋贸易的历史记忆,是侨乡百姓及东南亚华侨心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象征。
由僧人祖惠、宗什与蚶江乡绅薛公素募资兴建于北宋*和初年(—年)的六胜塔,元代至元二年十二月到至元五年三月(—年),由蚶江海商凌恢甫捐资重建。六胜塔的建设、历代重修,都有宗教人士、商人、平民的共同参与,体现了泉州港海外贸易的繁盛给石湖周边民众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积累了深厚的经济实力,也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两塔相距不过10公里左右,为何短短的距离,要耗时费力建设两座航标塔?李国宏介绍说,六胜塔指引商船通过岱屿门主航道进出泉州港,万寿塔解决商船通过台湾海峡进入泉州港的导航需求。两座航标塔遥相呼应,构成古代泉州港独特又完善的导航体系。这些看似有些抽象的概念,走进展厅,借助许多航海图、示意图及动态视频等,便可一目了然。
展厅设计简洁、主题突出
展馆既将两座巍峨的航标塔“缩小”搬进展厅,又在巨大的时空中铺展开,并通过多种形式拆解、放大,循序渐进,引人入胜。
海洋大通道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第四展室“交流共享永传承”,讲述了优越的港口设施,成熟的航运技术,完善的导航体系,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和谐共存的传统。
拥有多幅珍稀航海古地图为了更好地讲述3个遗产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展示馆精心收集了明清以来标注有六胜塔、万寿塔、石湖码头多幅古航海图、古海防图、古地图等,这些珍稀的古航海图、海防图,有的来自国外珍藏,有的源于古代文献、地方志,还有的出自各地保留的族谱中。除了关于三个遗产点的信息,图中还蕴含着泉州明清以来山川河流、城池防卫及其变迁等大量的历史信息,值得市民游客认真探究。
展厅将3个世界遗产点徐徐铺开,引人入胜
这些珍贵的古航海图、海防图,主要有明代《郑和航海图》《章巽收藏清代航海图》及清代的《霞泽乡地图》《福建海岸全图》《七省沿海全图》等。这些古地图,与各个时期的文献,相互印证,有力地佐证了三个遗产点的历史发展沿革和地位价值。
—年间,何乔远的《闽书》记载,泉州某商人到海外做生意,久久未归,姑嫂二人登塔望海,盼望亲人返航,思念成疾,后人感叹不已,便将“万寿塔”称为“姑嫂塔”。在17世纪初期绘制的《泉州府與地图》中可看出,“姑嫂塔”已经成为重要的地理标志。
多幅珍稀的古航海地图,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章巽收藏的清代中期(17至18世纪)绘制的《航海图》中,清晰标注地“姑嫂塔”图标,并注明它是船舶进入泉州港的引航标志。它与成书于18世纪的航海图书《指南正法》的描述相互印证。
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的《福建海岸全图》,绘制于18世纪初期,详实地描绘了福建沿海的城镇、*事设施、港口、岛屿、河流等地理要素。其中,泉州地界不仅清晰地标注关锁塔(万寿塔)和石湖塔(六胜塔),德济门、洛阳桥等几个沿海、沿江的遗产点,也均能在图上找到对应点。19世纪中期绘制的《七省沿海全图》清晰地标注大坠岛、小坠岛、六胜塔、姑嫂塔、晋江、洛阳江、洛阳桥等重要地理标识。
巨幅的《福建海岸全图》
李国宏表示,六胜塔、万寿塔和石湖码头,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航海图、海防图中,说明它们不仅在宋元这个港口贸易繁华的时期担纲着重要任务,而且历经明、清,功能一直在延续,反映了泉州湾完善的港口设施体系一直得到保护与利用。
虚实结合多元展现
为了让大家更集中、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展馆还展出了一批实物,包括石湖码头通济栈桥考古发掘物及相关的文献古籍,民间航海留下的一些老物件,如针路簿、账本等,此外,还制作了小视频和专题片,用多媒体语言讲述主题。
通过古籍、考古发掘文物、图片等多种形式体现主题
年2月,福建省博物院联合石狮市博物馆,对石湖码头通济栈桥进行小范围的考古发掘,在早期堆积层中出土五代青瓷碗和北宋白瓷碗等遗物,印证了元祐年间(-)建造通济栈桥的文献记录。通济栈桥考古发掘的五代以来的瓷器,既有与石湖码头接近的晋江磁灶窑,也有同安窑、安溪窑、闽北的云霄窑和浙江的龙泉窑等宋元国内几大著名窑口出产的瓷器。这些深藏在地下数百上千年的瓷器残件,用各自的语言,向来访者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展馆设计时,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语言、视频、3D动画等形式,尽力带给参访者智能化的展厅体验。比如,将航标塔的导航功能和码头的中转、稽查、海防等功能,制作成小视频,将泉州申遗的历程、系列遗产点之间的关系及保护的理念,遗产点与周边民众的和谐关系做成了纪录片,有助于参访者更直观地获取和理解相关信息。
来源:泉州晚报
版权所有转载标注来源
各景点介绍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