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
好像许多生死都发生在
这个萧瑟的季节里
「金庸去世,享年94岁」
金庸年3月10日出生,本名查良镛,笔名金庸。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十余年间写下15部作品。在武侠小说名家中,惟金庸名头最盛、享誉最长,横扫华人世界。
年,金庸来到了厦门
珍贵视频一起回忆金庸的厦门之旅
「金庸鹭岛半日行字字珠玑流真情」
金庸谈武侠:
一开始是为了撑起报纸
武侠小说大家,这个身份或许是金庸享誉最盛的。而另一个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标签,便是报人,一个杰出的报人。
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往香港,那年他24岁。年,35岁的金庸创办了《明报》。
金庸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年,《大公报》下一个晚报有个武侠小说写得很成功的年轻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报纸总编辑邀请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
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凭借他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与喜爱,金庸还是答应接替梁羽生的任务。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做了一个笔名,《书剑恩仇录》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作品一炮而红。
年,在泉州访问的金庸曾对导报记者表示,他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业,是办报的需要。报纸通过刊载他的连载小说,在读者中受众率很高。金庸说,当时,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他凭着一支如椽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他在报纸上的社评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侠小说,几乎也是以日更的节奏推进,数十年间无间断。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奠定此生基业,30年时间,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金庸谈厦门:
厦门是一座很有诗意的城市
年11月下旬,金庸先生深入闽南进行“泉州厦门文化之旅”。11月27日,金庸在厦门国际会展酒店里与媒体记者和“金迷”们见面交流。
访谈中,金庸从口袋里掏出一朵玉兰花闻香,那朵玉兰花是厦门一位“金迷”特地从自家种的玉兰树上摘下来送给他的。他特意解释说:“其实就算没有这朵花,我已经觉得厦门是座非常美丽的城市。以前我在鼓浪屿散步听到钢琴声,我觉得这个情调是非常美丽的,这是一座很有诗意的城市。”
那已是他第二次到厦门了,上一次大概是年前,金庸作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来到厦门考察。金庸说,厦门是一个很难得的地方,但有人问他:“厦门有10多座无居民岛,你会买一座改造成‘桃花岛’吗?”他如是回答:“买不起啊,买得起也不会买,喜欢一个地方不一定要占有它!”
导报记者vs金庸:
“我一点也不懂得武功”
年11月,导报记者在厦门和泉州先后采访了金庸。
在11月23日的“金庸先生一行泉州文化之旅记者见面会”上,金庸说,这次来到泉州,有三四天的参观时间,将参观开元寺、东西塔、南少林寺、晋江草庵等古城风貌,这给了对他以前作品对泉州的描述一次修正的机会,他说,因为他没来过泉州,写泉州凭想象,不准确,他希望泉州读者对其他不准确的地方提出意见,以便以后修正。
导报记者在见面会上问金庸先生:“您写武侠的灵感来自哪里?”
金庸回答说,他一点也不懂得武功,都是凭想象写作。比如写年轻的女人,男人也会写,这就要凭想象,写作来源于巨大的想象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文学。
导报记者还问及,对泉州籍著名导演*健中导演的《笑傲江湖》有何感想?金庸对此完全否定,认为编剧把他的作品改得一塌糊涂。
金庸作品
飞雪连天射*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本人曾将自己所著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首字连到一起作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他创作的15部作品中,只有年的《越女剑》未写入对联内。
自年《书剑恩仇录》开始至年《鹿鼎记》封笔,共创作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年,《鹿鼎记》连载结束,金庸宣布封笔。下为各书开始创作的时间:
●书剑恩仇录(年)——第一部小说
●碧血剑(年)
●射雕英雄传(年)——成名作;“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
●神雕侠侣(年)——“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
●雪山飞狐(年)
●飞狐外传(年)
●倚天屠龙记(年)——“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
●白马啸西风(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鸳鸯刀(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天龙八部(年)
●连城诀(年)
●侠客行(年)
●笑傲江湖(年)
●鹿鼎记(年)(封笔之作)
●越女剑(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如今,他悄然离去了,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整个武侠世界的爱与恨,光荣与梦想。
“飞雪连天射*,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他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
纵使刀光剑影,虽千万人吾往矣!
再次致敬金庸先生伟大的一生
来源:综合海峡导报、厦门广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