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的起点上,泉州市高质量发展之路该怎么走?17日上午,在市*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12名市*协委员围绕“如何努力打造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积极建言献策。《泉州晚报》摘登委员发言,以飨读者。
统筹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陈小冠市*协委员
城市建设已成为泉州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短板与痛点。
建议提升能级,靠跨江整合、靠环湾协同,建立健全环湾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机制,统筹协调环湾中心城市建设;依托城际R1线建设,综合开发沿线车站地区;加快东海通道与晋东片区建设,推动晋江入海口一体化。补足短板,以交通建设引领中心城市发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同步编制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线网;加快环湾“三环十射”快速路网建设,尽快形成环湾道路主骨架;推进“聚城畅通”工程建设,打通一重环湾,提升二重环湾,建设南北翼方向放射线;在“十四五”时期建设联十一线,形成三重环湾,快速联系城市外围组团与产业园区等。
知识产权证券化助推金融创新
李劲松市*协委员
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对于解决我市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出台扶持*策,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鼓励设立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基金或保险产品。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服务费补助及相关税率优惠*策。鼓励设立技术或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积极组建知识产权包或产业专利池。引进、培育运营机构、证券化项目管理人等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具有地方、行业特点且较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标准、规则和配套措施。建设知识产权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证券化协同工作体系建设。调研探讨争取在我市设立全国知识产权证券交易所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等。
推介德化“石牛山”打造泉州新景区
温文英市*协委员
把德化县石牛山作为泉州重要景区培育,既有可行性,又有必要性。
建议加大宣传推介,持续打造热度,提高德化石牛山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推进品牌建设,加强整体推介,将德化石牛山旅游宣传列入全市旅游宣传推介盘子,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魅力风情”等旅游文化品牌;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将石牛山列入全市整体旅游线路,将德化生态休闲、温泉疗养等特色版块纳入整体线路规划内容,同时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注重精准营销,即丰富宗教内涵、生成文创产品、增加文化底色。开展平台推介,建议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等省、市重大节日及活动赛事上播放石牛山旅游宣传片,进一步提升知名度。
做实做强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实体经济
**红市*协常委
泉州拥有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及较大的经济体量,正是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
建议推动我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一是强化精准招商,加快集聚布局规划,构建全市数字经济“一核多点”的协同发展格局。二是撬动*策杠杆,立足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福建)试验区先行区,争创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城市。三是加快产业数字化,深度实施产业互联网,鼓励产业市场创新,推进全市特色产业走向全球。四是加快数字产业化,布局前沿信息技术产业,深化“产业云”“公共云”创新发展。五是健全保障体系,引进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知名总部企业,加强海归人才支持力度,提升企业人才福利,加大重点产业产教融合扶持*策等。
推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
肖惠中市*协常委
中央和省、市相继印发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措施,可以说,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但仍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建议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闽南中医药名城”,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服务品牌创新,加强中医药临床研究,建立传统药企品牌药品专利池,倾斜支持本土中药业产品创新,发挥中医药应对重大疫情的作用。加强中医药保护、宣传和交流,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创新中药资源利用,重视中医药文化宣传,扩大中医药合作交流。加快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道地中药材收储和应急保障制度,完善传统药业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打造中医药旅游产业。
保存量促增量增添经济发展动能
吕锜市*协委员
过去五年,泉州坚持发展为先、实业为本,形成了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传统、重化、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三大板块”的工业经济新格局。未来经济发展中,泉州该怎么走?建议保存量和促增量,同步优化营商环境。
保存量方面,要抓好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鼓励企业重组并购,推动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推动落实“互联网+先进制造”,巩固泉州制造业产业链优势。促增量方面,打造高能级产业支撑平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十四五”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深耕整合泉州本土文化旅游资源,主动融入厦漳泉大旅游生态圈;审慎评估芯片产业培育发展,避免盲目卷入“芯片热”。
打造4.0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实体经济
白晓东市*协委员
金融服务体系的4.0版,具有个性化、实时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特点。对于泉州来说,打造4.0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建议*策层面上,由市*府和相关部门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统一谋划、统一布局。金融机构层面上,由金融监管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银行,开展泉州4.0版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工业企业层面上,精心打造筛选具有工业4.0特质的企业,以便泉州4.0版金融服务体系能有效落地,打造能够衔接现代金融服务的企业体系和平台。电商企业层面上,全面建立金融机构与我市电商企业的金融服务对接机制,打造服务电商企业的“华尔街”。此外,升级泉州品尚电子商务公司的服务方案,打造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金融服务体系。
打造“博物馆之城”助建“文化强市”
陈海鹏市*协委员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我市计划用5至8年时间实现“文化强市”目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博物馆之城”应是重要推手。建议我市尽快作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战略决断,把它纳入全市重点工作范畴,制定建设总体方案,在“十四五”期间全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
建议建立推进协调机制,出台建设扶持*策,大力发展历史综合系列场馆、名人故居及革命文化系列场馆、非遗主题系列场馆、行业专题系列场馆,大力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扶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创新博物馆夜间体验方式,持续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博物馆馆际互通协作。
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开启高品质生活
丁毓玲市*协常委
高品质生活模式越来越受青睐,目前欧洲、加拿大、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已悄然开启并打造各具特色的“未来社区”。
建议我市把握“十四五”规划窗口期和机遇期,尽快启动“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一是开展调研与科学规划相结合,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在“未来社区”建设中的成功经验,研究出台我市试点工作方案。二是明确愿景定位,以古城29条街巷正逐步推进的提升优化工程为契机,同步规划未来社区建设方案。三是打造典型试点项目,用新思维、新技术建设高品质的“未来社区”。四是创新理念引领老旧小区改造,将“未来社区”理念同步引入古城街区提升综合工程、现有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五是探索“未来社区”建设新模式,可重点探索“XOD+PPP+EPC”模式。
把晋江南岸打造成环湾“C位”区域
周莹市*协委员
规划布局晋江南岸,对推进晋江两岸联动发展意义重大。
建议把晋江南岸的规划建设,与晋江北岸的东海城市中心区CBD形成功能错位、联动发展,共同组成泉州环湾中央商务区组团。重点培育提升“3+3”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培育供应链管理、商业商务、特色金融三大主导产业,及数智服务、研发设计、会议会展三大先导产业。重点打造重大载体,将晋江南岸划分为七大功能组团,升格建设泉州环湾国际商贸城,争取设立福建自贸区环湾片区,探索建设海峡西岸总部特区,探索建立海丝产业金融中心,探索建立泉州环湾国际设计园。注重高品质、高标准、高业态开发建设,将晋江南岸打造成为泉州环湾的“C位”区域、总部和资本的首选区域。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詹碧英市*协委员
我市于年出台、年修改的《泉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初步构建了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较完整的制度框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
建议增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部门及其职责分工”附件。明确不同类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牵头部门,使各项工作重点突出,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完善信息技术支持方面的规定,组织建立健全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综合网络系统,规范信息获取、分析、发布和报送程序,及时更新物资储备、人员流动等关联信息,实现疫情监测及应急响应的智能化联动体系。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相关规定,把应急设施储备列入应急预案等。
激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源动力”
孙启鹏市*协委员
我市制造业撑起了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但当前,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我市制造业面临着新挑战。
建议培优做强制造业。一是以链为基础构筑共创共赢机制,做大产业链联盟;“智”“链”融合,强化人才保障;“银”“链”联动,建立更稳固的“核心企业+合作伙伴”链网金融。二是以技术创新为注入核心动能,加快实现数字化、工业化双向赋能;提升现有装备的可接入水平和装备间数据交互能力;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推动企业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和向云端迁移。三是着力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耦合共生,加强“城与城”“点与点”“链与链”“群与群”的融合。四是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多种模式等。(记者吴丽娇/文陈起拓/摄)